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帮学困生找回自信东古城镇中小学马丙娥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生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优秀生是这样,学困生更不例外。“学习好的学生人人都喜欢,而喜欢学习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母不嫌儿丑,师不嫌生钝。作为教师,要用爱心去温暖学困生,以真情去感化学困生,在思想上重视对学困生的关注,在行为上注意对学困生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把失去的信心找回来,使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发掘他们积极的潜力。一、赏识教育,激发学困生自信和自强。期望是一种看不见的教育信念,对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承认每个学困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从而对他们抱有积极的期望,并以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他们,就会激发其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能自觉努力地去实现。这个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是赏识,它包括肯定、赞美、表扬、鼓励以及宽容。学生的自信心、进取的锐气、活泼的灵性、开朗的性格,都来自于赏识。对学困生的赏识教育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避免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如我班上有一名调皮好动表现一直很差的孩子,但偶然间他的画画比以前进步了,我马上抓住时机当大家的面表扬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渐渐地他改变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第二,要注意的是,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他们在痛苦中总结经验,在教训中学到智慧,教师的处理至关重要,要以宽容、和善和耐心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第三,赏识也不能过度。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这样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因此,我们要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二、目标分解,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培养自信心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成功的体验。如何让学困生获得成功?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困生确立力所能及的目标。目标太易,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反而没有动力;太难则会导致失败而产生挫败感。目标只有设置的正确,才有实现的可能,也才有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应从较低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最终达到成功的“巅峰”,从而顺利完成预期设定的整体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目标分解”的思想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转化一位经常不做作业且学习成绩不佳的杨姝婧时,我先只要求她肯做作业,然后再要求她逐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对她的作业,我一反“常规”,多用“有进步”和“还需努力”等文字来评定其成绩,直至等她学习追上其他同学,才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让学困生体会成功,只要孩子付出努力,只要孩子对照自己的起点有所进步,他们就应得到肯定和鼓励。教师要主动帮助他们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为表扬创造条件,让小小的成功去激励学困生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宽容理解,让自信的种子发芽。多宽容帮助学困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他们对于较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更浓一点,学习效果也好一点儿。反之就会又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者停滞不前。所以我在布置作业是力求新颖、适量、适度,实行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其体验胜利的喜悦、获得成功的快乐,让学困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找回自信。这时,最需要老师的用心、耐心,真诚的关心和体贴。实践证明,谁能在学困生心里种下自尊、自信的种子,谁就能找到开启需要帮助的学生心灵的钥匙,就能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学困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广大教师。他们在成绩分化的同时,对学习会产生厌烦情绪,上进心严重减弱,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象学困生,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教育者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班有4个学困生。其中一个属于智力因素,2个介于两种之间的,另外一个就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这四个人有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严重缺乏自信心、胆小、作业交不上来。也有一个共性的优点:不违反纪律。我今年新接的班,做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有一个经验,在接一个班时,都要查看学生的手册或向上一个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今年我还没来得及干这项工作就走进了教室。学生在惊讶换老师的同时,听了我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