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差生找回自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帮助差生找回自信.doc

帮助差生找回自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帮助差生找回自信韦华君(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世上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绝对的“好”。但由好变坏易,由坏变好难,这是为什么呢?那就是说“做坏事当坏人”是轻而易举的事,可由坏人变好人却很难。因为世俗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看法,他本人也不会顷刻之间就能抛弃陋习。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正是这样,造成了坏人越来越多,他们破罐子破摔,以致给社会带来混乱。实际上,我们的校园、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也是这样吗?在这个小团体里,我们要面对许多差生,我们的老师如果不改变歧视差生的眼光,不消除对差生的偏见,那么就会导致班上的差生越来越多,小则班级混乱难管,大则影响了校容校貌。因此,帮助差生树立生活的目标,找回自信,这乃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那怎么去帮助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清除他们思想上的劣根性,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差生,顾名思义就是自控力差、学习差。如果作为老师,我们总是对他们皱眉头、态度生硬、挖苦打击,他们就会产生自卑,丧失学习的勇气。揣测其心理:我嘛,是坏学生,无“娘”疼,怎么会交作业呢?上课怎么会不吵呢?不影响纪律不正常嘛。正因为如此心理,造成班级难管,课堂教学像开小会,老师筋疲力尽也劳而无功。曾记得我刚接初二(1)班班主任时,报名那天,同事们给我勾了几个所谓的差生,提醒我小心。其中我找到一重点差生,他叫邱金平,于是在报名时故意刁难他,让他做作业、写保证、请家长,想通过这样的办法让他感到进校读书的艰难,迫使其改掉缺点。可他才到校一个星期,就原形毕露,报名前的保证早已置之度外,我绞尽脑汁的计划成了泡影。邱金平此时已判若两人,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甚至于数学考试还夺得个全级最低分——零分,让我这个班主任哭笑不得。事后,我举行了一次冬游活动,在做菜时,我发现他特能干,于是主动与之攀谈做菜的要领,他讲得头头是道。在此次交谈中,他认识到了学习就像炒菜,要用心去揣摩,同时他也认识到做一个受老师、同学欢迎的人挺快乐。心的交流,让他在校的言行变好了,我认为他已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念。其次,假装糊涂是帮助差生树立自信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因误解而结合,又因了解而分开”。师生的缘分也正好似此。你假装糊涂,也许你轻松地把事情解决了;过于精明,也许还办了坏事。记得我刚接初二时,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不甚了解,但差生的劣迹却如雷贯耳,我当时觉得心灰意冷,可“不服输”使我重新燃起了对教学的热情。第一次考试,班上的差生樊洁洁、罗芳芳取得了中等成绩,让我惊讶,因为这两人在初一时让老师们“谈人色变”,但在我的激情感化下,居然有如此的进步,确实不易。于是在试卷讲评时,我却故意这样说:“在接你们班之前,有老师对我说,班里的樊洁洁、罗芳芳烦得很,成绩也差,可在我眼里,她们哪有差生的影子呢?纯粹让我喜欢,让我惊喜嘛!”正因为我的假装糊涂,扬起了他们对学习的风帆,学习语文的兴趣浓郁了,探讨问题积极主动了,成绩上升迅速,我当然也帮助她们找到了自信。第三,欲擒故纵、采用冷处理是命中差生思想反复不定的“矛”。有些差生,经老师一表扬,就飘飘然起来,甚至还带动一部分学生变坏。当有学生来报告他们的劣迹时,你千万要冷静,不要兴师动众去大骂一顿,否则他会更得意,对你所说的话左耳进、右耳出,还杀伤了你的细胞,这正中他们的下怀。因此,对这样的学生要冷处理,欲擒故纵,上课不提问他,故意找他身边的学生开玩笑来冷落他,造成对他的前后态度一落千丈,让他去揣摩你对他的看法,给他施加心理压力。不用想,这冷战一定是你取胜,他们哪会算得过老谋深算的老师呢?比如我班的刘文武,我开始时用软硬兼施使他变好了,可是不久老毛病就犯了,而且屡教不改。后来我对他就不理睬,采用冷处理,故意表扬关心其他差生,冷落他。终于,他忍不住了,想来表现,我还是不给他机会。在一次他们小组劳动中,我到场指导,他故意去打扫卫生死角,并让我去看符合要求没有。当我肯定他的成绩时,我发现他愉快地笑了。我认为火候已到,顺便给他调了一个座位。这个来之不易的信任激励了他向前,我认为他找到了做人的方向。总之,对待差生要有耐心、准心、信心。只有三心结合,才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武器,也才是帮助差生找回自信的好办法。(作者电话:15885573300;信箱:wodeshengrishi318@foxmail.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5期,HYPERLINK"http://www.zgjykx.com/"http://www.zgjyk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