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0年3月23日早上7点20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短短一分钟内,一名中年男子手持凶器一连伤害13名小学生2008年10月山西朔州、浙江缙云、北京昌平,连发三起弑师案,最大是10月28日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案,22岁的大四学生付成励用一把菜刀,当着19个同学的面,在课堂上杀害了43岁的教授程春明。●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残忍杀害4名同学……●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虐杀30多只小猫……人文精神: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思考,这里的“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神光笼罩下的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请列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请从文艺复兴的初期和高潮时期的作品中各举一例说明它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作品与初期的作品相比有何发展但丁(1265-1321)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但丁把贪婪的教皇、主教、教士置于地狱第4层接受惩罚,并把当时还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动乱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预告打入地狱第8层,头脚倒栽在深穴里,接受火刑。但丁称颂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教会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他更是推崇备至。他在诗中奉荷马为“诗人之王”,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十日谈》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会的黑暗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表现了资产阶级对人生的追求。薄伽丘《十日谈》之插图和“绿鹅”的故事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写于1610年,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请从文艺复兴的初期和高潮时期的作品中各举一例说明它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作品与初期的作品相比有何发展1.如何全面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宗教改革运动(16ct)宗教改革的背景马丁·路德(1483—1546)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他提出最有力的论点是“基督教的最终权威是《圣经》而非教皇”。他是第一位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的人。加上活版印刷的推波助澜,各地开始将《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将《圣经》平民化和普及化。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1519年6月,教皇的特使同路德在莱比锡举行了辩论会。特使: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那个罪人的灵魂就从炼狱直飞天堂,快给钱吧。路德: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忏悔才是基督的正道。特使:“圣礼”是把上帝的恩典传授给圣徒们必不可少的媒介,如果没有我们尊贵的主教和教士你们的灵魂就永远不能得到上帝的饶恕路德: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真诚忏悔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发生关系而无须教会和主教,信仰的唯一依据就是《圣经》,信仰耶稣就能得救特使:教皇敕令:命令你在60天内收回《九十五条论纲》,否则你们这些异教徒一定会被处死!路德: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撕毁敕令)特使回去报告教皇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本课小结考点综合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斗争,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发展,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2.不同点(1)内容上,前者宣扬人文主义的世界观,肯定人,反对神;后者宣扬“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即仍承认“神”的存在。(2)形式上,前者是借助古典文化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后者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