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施工人员违章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建筑施工中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作业人员违章作业,在全部事故中,因违章而导致的事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作业人员去违章,促使作业人员违章的原因都有哪些方面,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里以施工中的触电事故违章行为为线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违章行为的心理因素。1.违章行为的认知过程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的和物质环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人类行为的产生,首先有赖于个体对外在环境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透过认知作用而产生的。例如人们对“电”的最初的认知,一般认为高压供电线路危险,低压供电线路比较安全。从制度上来看,从事高压电气作业,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证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终结、恢复送电制度等。这一切又加深了人们对‘‘电”的进一步认识:电压等级太高,万一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压供电线路作业中,违章行为比较少。据统计,只有2%的触电事故发生在高压供电线路作业中,其余的触电事故均发生在低压供电线路中,这就是“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的道理。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由于用电范围广,380V的动力线、220V的照明线在施工现场如同蜘蛛网,因作业点转移快使得临时用电也多,动力电缆随处可见。作业者对施工现场的这种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施工生产用电管理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但执行起来却没有高压供电系统那么严格。接个线、搭个火、换个灯泡什么的,稍有一点用电常识的人也能应付,因此,当维护电工不在现场时,作业者往往是自己主动地承担了这些工作,安全管理人员即使看见了一般也不会严加制止,因为这样的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普遍存在。为什么这类违章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很正常,算不得是违章。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错误认知在作祟。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电压等级不高,只要小心一点,不会有问题的”似乎已经成为施工现场的一种不自主的思维定势。只有事故发生之后,才会明确其当事人的违章行为。2.违章行为的心理基础从统计的角度来看,许多事故是违章行为引发的,但是,并不是每一次违章行为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导致事故的违章行为可能仅仅是作业者多次违章行为中的一次。按照违章者的话说:“这一次我倒霉。”为什么这一次倒霉?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交所构成的。这就是说,事故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人的违章行为可以看成是一个“触媒”,如果此时正巧“物”存在不安全状态或危险性,则人、物异常接触,事故便会发生。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设备的可靠性比较高,这种人、物不适当交叉的概率比较低。如果每一次违章都会导致事故,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去冒这个风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作业者误认为,作业环境比较安全,即使违章也不会出事故,这种视小概率事件为零的容错思想正是作业者敢于违章的心理基础。3.违章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有多个需要并存时,往往是强度最大的需要具有优势动机,形成行动的驱动力。从主观上讲,没有人希望事故降临到自己头上,然而在客观现实中,常常存在更具诱惑力的刺激,引发人们对其更强烈的需要,并因此取代了安全需要的优势地位。比如,当事人发现潜水泵抽水不畅,未断电停泵便下水移泵处理,因潜水泵外壳带电导致触电死亡。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具有违章行为。如果当事人的安全需要处于优势地位,他便会遵章守纪,按正确的操作程序行事:拉闸停泵——下水处理故障——上岸合闸——察看效果。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配电箱一般离潜水泵有一段距离,当作业者一个人单独作业时,按正确程序操作得来回跑。如果合闸之后潜水泵依然抽水不力,还得再重新操作一次,这样会很麻烦,浪费时间。当作业者嫌麻烦、想省事的心理占上风时,安全需要便降到了劣势地位,作业者极有可能采取一个不安全的行为——直接下水排除故障。其后果取决于物的状态,如果设备没有隐患,则行为达成目标——既省力又省时。实际上,我们时常看到人们对规程、规定置若罔闻而自行其是的现象。人们之所以这样干,其外在的诱惑是省力或省时,其内在条件则是主观上具有这种需要与欲望。需要是否转化为动机,主要取决于作业者对违章的风险与既得利益的比较。当作业者主观认为违章风险小而既得利益大时,需要便形成违章的动机。从动机到行为,其间的心理活动过程并没有完结,人们一方面具有省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不要出事故。最终,动机是否会转化为有意识的违章行为,则取决于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自我感觉良好即作业者非常自信,二是基于对设备可靠性的信赖,三是缺乏外在约束力。当前面两个主观条件具备而又缺乏强有力的外在约束力时,动机将指向有意识的违章行为。一个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成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知,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