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探究刘保红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四中学266002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化学实验则自然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化学实验过于重视实验的认知性结果,忽视学生的过程性体验,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很小,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未能发挥出实验的功能。为真正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就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搞好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使学生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NaOH是初中阶段常见的一种重要的碱类物质。在其性质的讲授过程中,新教科书没有安排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以往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先由“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入手,同时提出NaOH也是一种碱能否与CO2反应的问题。学生仿写反应式,推出生成物。这样做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理解得不透彻,记忆不牢固,遇到实际问题也不会解决。即使演示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不仅没有说服力,还给学生造成不反应的假象。为体现实验的探究功能,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急于展示自己以前教学中常用的演示实验,而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由于学生曾经设计过CO2的溶解性实验,因此很容易想到图1所示方案。1、(如图1)取一矿泉水瓶,收集满一瓶CO2气体,倒入NaOH溶液,旋好瓶盖,振荡,会看到矿泉水瓶的干瘪现象。这一方案的设计体现出化学实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学生常见的物品做实验用品,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学生们热情高涨,图1对物理上所学大气压强的知识在化学上的应用甚感兴趣,讨论积极。此时,由教师提供仪器,进一步探究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其它实验方法。CO2水单孔塞双孔塞胶头滴管玻璃片图2(如图3)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饱和NaOH溶液,盖上玻璃片,振荡一会儿,用手提玻璃片,轻轻地一同提起了集气瓶。图33、(如图4)广口瓶内充满CO2,打开广口瓶塞,倒入少量饱和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振荡,打开止水夹,会看到水沿导管慢慢流入广口瓶。(为使现象明显,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红墨水)。图44、(如图5)广口瓶内充满CO2,使用双孔橡皮塞,一孔插入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一孔连导管,挤压胶头,塞紧胶塞,振荡,打开止水夹,仍会看到水沿导管慢慢流入广口瓶。图5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使学生体验到了认识同一事物有多种途径,不仅提高实验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使他们认识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学生们为自己的设计成果感到欣慰,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教师将要展示新的设计方案:(如图6)单孔橡皮塞插入一根玻璃管(一端与大气相通,另一端绑有一干瘪的气球)。平底烧瓶中充满CO2气体。实验时拔开橡皮塞,向烧瓶内倒入少量饱和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振荡,并同时提出以下问题:①预测实验现象,仿写石灰水与CO2反应的方程式,推断生成物;②解释气球膨胀的原因;③怎样区分石灰水与NaOH溶液;④上述方案均通过CO2的减少来设计完成的,能否通过新物质的生成来证明反应的发生呢?图6随着彩色气球的膨胀,学生们发出了惊叹的声音,将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推向了高潮。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使此次探究更具思考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问题④虽未解决,但为日后离子检验的学习及应用埋下了伏笔。以上所示方法均可用于新授课的设计方案中。复习课上,当能否通过新物质的生成来证明该反应发生的问题再次出现时,此时更简单的方法恐怕学生又可自行设计完成:待NaOH溶液与CO2充分混合后,加入盐酸,通过检验CO2的产生,说明生成物中CO32-的存在,从而可证明该反应的发生。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化学实验则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教师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探究实验,可使他们逐步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从事探究的技能、操作技能、表达和交流技能---探究技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考文献:柴修森,荆秀红.新课程怎样教,化学,九年级下.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