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三、实验流程1.还原糖的检测选材:含糖量较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结论:组织样液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组织样液中含有可溶性还原糖。2.脂肪的检测方法一: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Ⅲ染液―→橘黄色方法二:取材:花生种子(浸泡),将子叶削成薄片观察:先在低倍显微镜下寻找已着色颗粒,再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结论:圆形小颗粒呈橘黄色,说明有脂肪存在。3.蛋白质的检测选材与制备:鲜肝提取液或豆浆滤液结论: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四、实验材料的选择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可选用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2.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富含脂肪的生物组织,若利用显微镜观察,则最好选择花生种子。如果是新鲜花生种子,可不必浸泡,浸泡效果反而不好;如果是干种子,需浸泡3~4h最适宜切片(浸泡时间短,不容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植物材料常用大豆,且浸泡1~2d,适于研磨;动物材料常用鸡卵清蛋白。五、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中,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放入盛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斐林试剂不稳定易变性,应现用现配。2.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鉴定之前,要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3.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如果用蛋清稀释液作为实验材料,一定要稀释到一定程度,否则,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在试管的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试管也不易洗刷干净。4.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1)浓度不同。即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浓度与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浓度不同。(2)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3)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匀后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NaOH溶液,再滴加CuSO4溶液。(1)三个实验中都不宜选取有颜色的材料,否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变化。(2)Cu2+呈现蓝色,因此CuSO4的用量较少,以免因过量使用而遮盖实验结果的颜色。(3)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可解决以下问题:①鉴定生物组织或器官中的有关成分。②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③鉴定某些消化液中酶的化学本质。④用于食品中相关成分的鉴定。⑤比较不同生物组织中相关成分含量的高低。⑥检测生物在不同的代谢条件下,尿液中某些成分的变化。为进一步确定来源不同的A、B、C、D、E五种物质(或结构)的具体类型,进行了下列实验,现象与结果如下:(1)各种物质(或结构)的性质、染色反应的结果,见下表:注:“+”表示有(溶解);“-”表示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2)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3)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结果,推断出: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解析: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物质为蛋白质。由于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因此A为血红蛋白;B无灰分,说明只含C、H、O三种元素,能与苏丹Ⅲ溶液发生颜色反应的物质为脂肪;C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因此含有蛋白质,能与甲基绿溶液发生颜色反应,则含有DNA,同时含有蛋白质和DNA的结构为染色体(质);D没有灰分,则只含C、H、O三种元素,不能与苏丹Ⅲ溶液发生颜色反应,则不是脂肪,不能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则不是淀粉,又不溶于水,则为大分子物质,又因D来自棉花,可以推断D为纤维素;E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为蛋白质,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纤维素分解产生了还原性糖,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E为纤维素酶。答案:A.血红蛋白B.脂肪C.染色质(体)D.纤维素E.纤维素酶1.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份,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A.糖脂B.磷脂C.糖蛋白D.脂蛋白解析:选C。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及物质鉴定方面的知识。用双缩脲试剂处理该成分出现紫色反应,说明该成分含蛋白质;加入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