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秀屿区“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2011年8月1日)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教育强区建设步伐,促进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根据《莆田市“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和《秀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发展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性发展,“双高普九”目标如期实现,莆田十中、莆田十一中分别通过省一级、三级达标验收。具体如下:1、普及程度。全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6.8%,幼儿入园率达89.6%,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达97.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3.4%。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和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或超过“十一五”专项规划目标。2、教育投入。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制范围,从2008年起正式按年度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目标。教师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等各项资金全部纳入预算,按时拨付到位。“十一五”期间,区财政教育拨款12.31亿元(含区级配套资金7434万元),其中用于中小学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资金17309.54万元(含区级配套资金4494.57万元)。兑现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和医社保补助经费等政策性福利待遇,教师工资实现与市内兄弟县区同工同酬。全面完成6656.86万元农村“普九”债务化解任务。发动民间资金捐资3193.96万元用于办学。3、办学条件。大力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投入资金15094万元,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共完成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3个,新增校舍面积1.65万平方米。危房改造项目14个,改造校舍面积1.72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项目72个,改造校舍面积10.82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条件装备工作,投入资金2194.7万元,为农村中小学添置课桌椅、电脑、图书及教学仪器等。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农村远程技术教育工程,配备了农村远程教育技术设施,强化“堂堂用”意识,最大限度解决农村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努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撤并小学(教学点)12个,成立了区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乡镇中心幼儿园1所,审批设立民办幼儿园15所,改制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小学布局结构不断优化。4、教师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开展形式多样教师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进修,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3.2%。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1.8%。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全区现有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988人,占中小学专任教师15%以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登记制度,实施城镇中小学教师农村任支教服务期制度,深入开展教师支教挂教和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落实义务教育教师新编制标准,公开招聘补充中小学教师职工359人。5、素质教育。坚持立足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定实施《秀屿区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建立兼职教育督导员队伍,不断规范学校治校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秀屿区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和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检查,积极推进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中小学教育研究与管理季度研讨制度,大力实施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开展办学特色创建活动,坚持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要求每所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要深挖学校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确定办学特色创建区级示范学校72所,莆田十一中地震科普、土头中学手工制作、东峤上塘小学小公民道德建设等创建项目已初显成效。“十一五”以来,我区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教育与先进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学前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素质教育实施工作还需要做得更实、更细、更具体、更到位;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等。二、发展构想“十二五”时期,我区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跨越发展、实现引领、新城崛起”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各类教育规模、速度、效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