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千克的认识》说课设计平阳县昆阳镇第五小学林堤一、教材分析《千克的认识》一课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千克是质量单位,质量单位的产生是计量、比较物体轻重的需要,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对千克有一个整体了解,并让学生体会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及以千克为一般单位的质量单位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这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千克的。虽然,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据我了解大部分学生没有“1千克多重”的感觉。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本节课学习用的弹簧秤、苹果、黄豆、土豆、橘子等实物,设计中通过看、想、说、掂、估、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初步体会质量单位千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质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课前准备:一把弹簧秤,一袋苹果,一袋黄豆,一袋土豆,一袋橘子,实物投影仪。设计理念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理念:(一)提供生活素材,培养应用意识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创设了大量观察、操作的机会,先让学生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借助游戏掰手腕激活学生思维,又采用看一看、掂一掂、测一测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活动,把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来加深对千克的有关知识的体验。给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合作意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建议。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活力。于是,教学中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测一测——算一算、堆一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其间,设计了2次的同桌交流和3次的四人小组合作活动,都有其重要作用。如称一称、说一说中让会的教不会的,教师既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生生互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又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合作意识,让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关注动态生成,培养创新能力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本节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案时,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节课有四个环节可能出现“预设性生成”与“非预设性生成”的课堂资源。(1)你们知道测量他们的体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可能不会及时出现准确的说法。(2)“称一称、说一说”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说法。(3)“估一估、测一测”中,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估计结果。(4)课末,学生的表述或提问都可能出现教师不可预料事件。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并有效处理这些生成性的课堂资源,让学生之间进行观点碰撞,或让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进行自我反思,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预案(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看一看,想一想。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是全班最胖的学生和最瘦弱的学生)到讲台前面掰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瘦弱的同学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不公平?(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力气悬殊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的,一个属于轻量级的)学生回答后,问:怎样知道这两个同学谁重谁轻呢?学生同桌交流后,小结:看来,我们有很多方法知道这两个同学谁重谁轻。你们知道要测量他们的体重,用什么作单位?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千克的认识(板书)(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课一开始我设计了“掰手腕”这样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