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证明(二)回顾与思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命题与证明(二)回顾与思考.doc

命题与证明(二)回顾与思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命题与证明(二)回顾与思考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及其性质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学生亲自经历巩固特使四边形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及其性质教学难点: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及其性质节前预习:1:掌握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及其性质。ABCEDF2、□ABCD中,E、F分别为BC、AD边上的点,要使BF=DE需添加一个条件:ADCB3、□ABCD中,AC、BD为对角线,BC=6,BC边上的高为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使它为矩形的条件可以是.DCEAB5、点是菱形的对角线上的任意一点,连结.请找出图中一对全等三角形为___________.6、如下图,矩形中,过对角线交点作交于则的长是()A.1.6B.2.5C.3D.3.4ABCDDCBAO图7O7、如图7,菱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该菱形为正方形8、如图1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以下四个结论:①,②OA=OD,③,④S=S,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④9、如图11,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不平行CD,∠ABD=∠AC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加上这个条件后能够推出AD∥BC且AB=CD.10、把一个长为、宽为的长方形()沿虚线剪开,拼接成图(2),成为在一角去掉一个小正方形后的一个大正方形,则去掉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mnnnA.B.C.D.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之复习1、让学生思考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关系2、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知识联系3、复习矩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知识联系4、复习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知识联系5、复习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知识联系6、复习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知识联系二、课上训练: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B)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2.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AC=12,BD=9,则梯形的高为()(A)30(B)15(C)7.5(D)7.23.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P在BC上从B向C移动而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线段EF的长不断增大(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C)线段EF的长不改变(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4,P是AD上不与A、D重合的一动点,PE⊥AC,PE⊥BD,E、F为垂足,则PF+PE的值为()(A)2.4(B)2(C)2.5(D)2.65.如图,把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分成几段,以每一段为对角线作正方形,设这几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为p,正方形ABCD的周长为q,则p与q的关系是()(A)p﹤q(B)p﹥q(C)p=q(D)p与q无关6.如图,在矩形ABCD中,BD是对角线,∠ABD=30°,将△ABD沿直线BD折叠,点A落在E处,则∠CDE=。7、以长为8,宽为6的矩形各边中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周长为,面积为。8、.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F分别平分∠DAB和∠ABC,交CD于E、F,AE、BF相交于点M.(1)求证AE⊥BF;(2)求证:DF=CE。三、课堂小结:掌握各个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会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四、作业布置:1、如图,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P在AO上,且∠DPO=60°,AB=求△APD的周长与面积.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DA,∠ADC=120°(1)求证:BD⊥DC。(2)若AB=4,求梯形ABCD的面积。备注通过让学生思考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关系以及让学生回忆四边形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头脑中建议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