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三个儿子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三个儿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读准人物的不同语气,领悟课文揭示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1、网络游戏复习生字。2、开火车认读此语。过渡:大家真棒!大家看,老师是这样夸你们的,你们的妈妈是怎么夸你们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文里这些妈妈是怎么夸自己的儿子的。二、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们的话。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三位妈妈的话,要读出她们的样子来。3、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三位妈妈的话。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第一、二位妈妈的骄傲、自豪。第三位妈妈语气的平淡)(第三位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相关板书:即聪明又有力气唱歌好听没什么可说的)4、分角色表演三位妈妈。5、在妈妈打水回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6、幻灯片出示第8段,学生齐读,你读了这段,有什么发现?7、指导读出水重的感觉。8、默读课文最后几段,想: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9、小组讨论后汇报。(引导结合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说)10、引导理解:老爷爷看见的儿子是哪个儿子?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孝敬父母)(擦去没什么特别)11、看了这三个儿子的做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给第三个儿子戴上一朵大红花。(板画:花)过渡:在我们的资料城中,还有许多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大家去读一读,等会儿把你了解到的故事说给你的好朋友听。三、拓展阅读四、打写1、我能做个好儿子(女儿)。2、说话你平时在家里是怎么做的?读了课文和资料城里的故事之后,你有新的想法吗?3、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三个儿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巩固生字字音、字形,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义。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有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型练习说话。情感目标:理解老爷爷说的“一个儿子”的含义,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体贴、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深意,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2、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3、今天我们要认识三位小朋友,他们在这方面会怎么做呢?4、课件出示图片,导入新课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谁开口讲话了?讲了什么呢?(课件配音:“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师:咦,明明图片上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用乌鸦反哺的故事导入后,激疑:乌鸦知道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文中的三位孩子的表现又如何呢?然后利用课件导入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在自主观察、探讨中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点、难点:‘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呢?’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把握住了重点,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二、通读,潜心会文初动情(一)出示读书的要求:(课件出示)一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并圈出难读的生字词语。二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课文,用“____”划出妈妈表扬的话。(二)交流反馈:1、巩固生字(1)带拼音复习生字。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给生字宝宝打声招呼。(齐读、开火车读)(2)读准字词: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既聪明又有力气。(提醒读准“沉甸甸”)2、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3、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尝试模仿妈妈的语气。【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从感知文章的语言符号——文字开始,认识生字,生词是顺利进行阅读的前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一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自主空间。三、参读,感悟妈妈对儿子的爱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你都在课文中找到了哪几句?(课件出示前两位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1、指导朗读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两句话。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