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三个儿子》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三个儿子》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任的道理。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重点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三个儿子》这一课的生字和词语。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们。(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齐读)二、理解课文过渡: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时都在评价自己的儿子。当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时,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三个儿子》。1、学习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在井边打水时,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儿子的?请听老师朗读,边听边做记号。(指名回答)投影出示: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问:A、这个儿子的优点是什么?B、谁也比不过他这说明儿子在妈妈心中是怎么样的?C、既聪明又有力气,瞧,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儿子呢。请你也用既又说句话吧。投影出示: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问:A、这个儿子有什么特长?B、好听极了说明了什么?⑴指导朗读两位妈妈的话。⑵指导读第三位妈妈的话。⑶指名分角色朗读三位妈妈的话。⑷齐读三位妈妈的话。2、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过渡: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一桶水可重啦!(随机出示相关段落)⑴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⑵指名表演读。⑶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读。从井边到家里可远啦,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大家想想,此时,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啊?3、当三个儿子看到他们的妈妈拎着重重的水桶在路上走时,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⑴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⑵指名读,随机出示句子。⑶播放动画,指导学生用一只一只另一只说话。⑷联系生活场景照样子说一句话。4、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过渡: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再来看课文。当三个儿子都出现在眼前了,这时候一位妈妈又是怎样夸她们的儿子的,老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投影出示:妈妈: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⑴教师示范读。⑵分四人小组讨论:明明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⑶指名回答。(因为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⑷指名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妈妈的话。5、文中的三个儿子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平时,你碰到妈妈在做事的时侯,你是怎么做的?三、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简评四、总结全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小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人。)五、实践活动从现在起,我们每天至少为长辈做一件事。你还可以把做这些事的感受写在自己的日记里。【板书设计】三个儿子只看见一个儿子?【教学反思】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很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并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多种形式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内涵。我将课后的练习说话穿插到学习课文之中,并结合儿童的特点采用动画,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练习说话,然后再放手让孩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突破课文难点时,我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让孩子感受妈妈在提水时最需要别人的帮助,从而引导孩子理解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很懂事,再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一环一环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学生讨论理解儿女应该孝敬父母这一思想后,再将主题思想升华到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回顾这一堂课我觉得有几个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1、在突破文中难点时,我出示有关段落,朗读后就提问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跳跃性,如果在此问题提出前,先作一个铺垫:老爷爷看见的是哪个儿子?这样设计提问,就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理解。2、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