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阶段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杨兰英商品经济的浪潮,洗涤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给社会带来一股文明气息的同时,也对昔日稳固的家庭带来了冲击。“离婚“、“离异”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相应的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之家”。据全国一家权威机关99年的统计:全国每年离婚人数已占结婚总数的2.2%,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万到60万的数量递增,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仅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就已占全部受理的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在认识、情绪、情感、学业、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完全家庭子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据国家某青少年犯罪调查组证实,青少年犯罪中有不少比例是来自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离家出走、流浪事例中也有不少是单亲家庭子女。在全国禁毒图片展览中就有单亲家庭子女为了要钱买毒品,竞双手掐死了含辛茹苦养育自己二十多年的母亲的报道。这些骇人听闻的犯罪报道在报刊中并不鲜见。无疑,青少年在未成年之前,还不能独立地面对社会,父母无疑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的两根支柱,两棵大树。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多半来自父母的呵护,当父母双方离异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他可能会变得孤独无助。如我班学生小雪,本来是一个聪明、可爱、活泼,外向的小女孩,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也不错。老师们很喜欢他。同学很尊敬他。可自从半年前他父母离婚以后,她仿佛变了一个人,终日沉默寡言,有时又无缘无故地和别人发火。上课时,她常常发愣,走神。下课时独立坐在一旁,显得很自卑的样子。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的确,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他们中有的在学习上精力分散、没有进取心,缺乏自信、有自卑感;有的性格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成功感,自我接纳的程度底;有的自私,事事必须占便宜,甚至为了达到目的纠集同伙去欺负他人等等。由于在家庭中缺少父爱或母爱,再加上部分单亲家长缺乏良好的育人方法,只是一味迁就或只重学习而忽略了子女良好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单亲学生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于单亲孩子,我们各自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在一个单亲孩子作为受害者濒于辍学时,学校能否拉他一把而不是把他推向社会?因此,帮助单亲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快乐健康的成长,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本人从情感教育、保护自尊、成功体验、性别与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对单亲学生教育作一探索。一、用心去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由于社会偏见,单亲子女可能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十分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再加上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他们很难享受到一个完整家庭所能给予的爱,但他们渴望得到爱的抚慰。所以教师要以十二分的热情和同情心,去关心和帮助他们,用心去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一名高一年级单亲女同学,聪明、伶俐,但攻击性强,不易采纳人家意见,性格固执而倔强;常常有意和教师、同学对着干,课上散漫,不服从教师的教导,对同学的态度也刁蛮刻薄,喜怒无常。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来往。有一次,在操场上活动时发现她正拿着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在看。经了解才知道她自幼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喜爱文学。抓住这个机会,几次推心置腹谈话后,让她担任班级语文课代表,并将本班读书教育活动征文的组织任务交给了她。经过老师们充满爱意的教育和引导,在活动中,她渐渐表现得积极起来了,对老师安排的任务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同学之间关系逐渐融洽。一个学期下来,她的写作水平得到长足的提高,好几篇文章在学校得了奖,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而且在待人接物过程中多了一份稳重,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要激发单亲学生的学习情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惰性和自卑,消除他们身上带有的不正当攻击性,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去体贴他们,尊重热爱他们。这样,师生之间才更容易架起感情的桥梁,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舒展,出现教与学的和谐与协调。教师以和风细雨般的爱滋润学生,能一定程度淡化学生心灵上的阴影,引起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渴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同步发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二、保护那颗受伤的心一些中小学在校生在父母的影响下,怕自己受影响、被“拖累”,对同学中的“单亲孩子”另眼相看。这种观念的传递,无形中为“单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