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1.2(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三、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言与目标展示。(二)自学展示:1、自学教材: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混合应用题,添加辅助线的方法。2、组内交流:(三)研讨交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用途吗?3.创设情境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答案如图)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四)应用创新:例1(教材P98例4)如图,点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BC.方法1:如图(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由△ADE≌△CFE,可得AD∥FC,且AD=FC,因此有BD∥FC,BD=FC,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BC.(也可以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证明方法与上面大体相同)方法2:如图(2),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CD和AF,又AE=EC,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D∥FC,且AD=FC.因为AD=BD,所以BD∥FC,且BD=FC.所以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且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BC.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思考】:(1)想一想:①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几条?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答:(1)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三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主要是线段的端点不同.中位线是中点与中点的连线;中线是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拓展〗利用这一定理,你能证明出在设情境中分割出来的四个小三角形全等吗?(让学生口述理由)(五)、达标练习;1、巩固练习:1.(填空)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m,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m,理由是.2.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8cm、10cm和12cm,求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3.如图,△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1)若EF=5cm,则AB=cm;若BC=9cm,则DE=cm;(2)中线AF与DE中位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证明你的猜想.2、达标检测;1.(填空)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35cm,过三角形各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则这三条平行线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cm.2.(填空)已知:△ABC中,点D、E、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如果△DEF的周长是12cm,那么△ABC的周长是cm.3.已知:如图,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四、教学反思新教材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此节内容,整体上我是按新课标中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展开的,我们在集体备课时细化为五个教学环节,教学过后,自我感觉效果是良好的。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创设出剪纸拼图这一问题情景,融知识生成与解决途径于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通过简单的操作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做中学,学中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1、教学中要注意基本概念的教学。数学中的概念简洁、抽象,如何让其形象化,使其生成过程显得自然,对学生把握它的本质很重要。这样可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时空。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中间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上面的具体素材,如知识发生背景、例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