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落花生》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花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落花生》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爱慕之心”等词语。2、读句子,理解爸爸与“我”的对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3、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学习课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4、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6、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①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②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③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板书课题15、落花生)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①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②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二、展示学习成果(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1、这节课,我学会了开辟、分辨、翻地、收获、成熟等词语,明白了爱慕之心、实用、体面的意思。2、我会用居然、吩咐等词语说一句话。3、我会流利地朗读第10自然段。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1、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②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知道这篇文章,通过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1、小组朗读课文的生字词语。2、小组朗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3、小组分角色个性朗读。(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三、激发知识冲突(结合课时而变)四、知识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2、搜集、摘抄关于借物喻人的句子。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提出新的目标1、复习检查。听写生字词语。2、引入新课。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3、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⑵课文围绕了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⑶背诵第10自然段,说说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⑷从文章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上,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⑸课外资料搜集展示。⑹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二、展示学习成果(一)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1、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