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落花生》教案《落花生》教案锦集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花生》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落花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二、教学准备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二)检查预习。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2.读两组词语: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2.指名回答。(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预设:(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4.合作解疑。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5.全班交流。预设:(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五)存疑,结课。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落花生》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六个生字;通过朗读课文以及查资料、查字典了解词语的意思。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正确抄写第十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初步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借以关注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4.通过学习花生最可贵之处,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做人道理。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尝试着写一写。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重感悟,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重实践,在实践中运用语言体会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从中得到一些生活中的启示,逐步培养边观察边感悟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花生最可贵之处,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做人道理。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从中得到一些生活中的启示,尝试着写一写。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初步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借以关注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花生最可贵之处,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做人道理。学习感悟身边的事物,从中得到一些生活中的启示,尝试着写一写。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初步感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借以关注此类写作方法的文章。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悟后促读。2.自主学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3.设置不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4.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多种表达手法,学会观察即生活、思考即表达。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1.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都吃过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