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 (高二选修).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 (高二选修).docx

《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高二选修).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高二选修)《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第一课时一、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齐名,并称“韩柳”,他是“”之首。代表作是等。二、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三、文体介绍: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四、正字音闻汝丧()丞相薨()及长()佐戎()徐州不省()汝遽()去所怙()万乘()之公兄殁()南方相殒()其生省()坟墓窆()不临其穴归取其孥()尚飨()五、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皆不幸早世:敛不凭其棺:终葬先人之兆:以待馀年: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六、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不省所怙汝又不果来莫如西归而视茫茫汝之纯明宜业其者苍苍者欲化为白矣然后惟其所愿长吾女与汝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成家而致汝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吾书与汝日恐旦暮死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七、一词多义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致:乃能衔哀致诚将成家而致汝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汝之子始十岁幸:皆不幸早世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虽: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诚:诚知其如此天者诚难测其:未知其言之悲其后四年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其又何尤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其无知,悲不几时八、古今异义吾去汴州古: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吾与汝俱少年古: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明年,丞相薨古: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九、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吾又罢去何为而在吾侧也汝从(吾)于东其然乎?其不然乎?第二课时一、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3)写。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4-9)写。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10-12)写。二、阅读第一部分(1-3段)回答问题: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从而表达。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答:突出,即虽为。阅读第二部分(4-9段)回答问题:问题: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明确: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的事实,所以用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的心情。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阅读第三部分(10-12段)回答问题:1.概括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答:第十段写;第十一段写;最后一段再次表现。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答:三、总结: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章反复抒写。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流出。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