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第二节细胞连接一、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生物膜结构二、膜脂——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膜脂成分磷脂糖脂脂质体(liposome)三、膜蛋白膜的流动性膜的不对称性七、细胞质膜的功能八、膜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红细胞质膜蛋白及膜骨架封闭连接锚定连接(anchoringjunctions)通讯连接间隙连接间隙连接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细胞表面的粘连分子第三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一、基本概念二、胶原(collagen)三、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四、层粘连蛋白和纤粘连蛋白五、弹性蛋白(elastin)常见的胶原类型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胶原的分子结构胶原的合成与加工氨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37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层粘连蛋白(laminin)纤粘连蛋白(fibronectin)1.E.Overton1895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2.E.Gorter&F.Grendel1925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3.J.Danielli&H.Davson1935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4.J.D.Robertson1959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这就是所谓的“单位膜”模型。它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单位膜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把膜的动态结构描写成静止的不变的。5.S.J.Singer&G.Nicolson1972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6.K.Simonsetal(1997):脂筏模型(lipidraftsmodel)FunctionalraftsinCellmembranes.Nature387:569-57243444546脂质体的类型495152535867687273膜的流动性常见的胶原类型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791.E.Overton1895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2.E.Gorter&F.Grendel1925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3.J.Danielli&H.Davson1935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4.J.D.Robertson1959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这就是所谓的“单位膜”模型。它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单位膜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把膜的动态结构描写成静止的不变的。5.S.J.Singer&G.Nicolson1972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6.K.Simonsetal(1997):脂筏模型(lipidraftsmodel)FunctionalraftsinCellmembranes.Nature387:569-572脂质体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