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设计(精品多篇)[导语]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件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二、新课讲授1、长度的单位(1)长度单位的符号(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3)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2、长度的测量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布置自学】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时间2分钟)【提出问题】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设计篇二教学内容分析:背景分析:向心力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6节内容。教材中由牛顿运动定律和向心加速度引入的向心力;功能分析:在教学大纲中属于B段要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天体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对本章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把生活事例简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复习旧知,强化受力分析能力,用学过的物理规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构分析:教材先由向心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引入向心力的概念,接着利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最后分析一般曲线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资源分析:可利用媒体展示现实中的圆周运动;可利用带细线的小球模拟现实中的圆周运动,完成初步的“实例——模型”的转化。可以利用课件展示由实物到模型的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运用、提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情况分析: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熟练掌握了受力分析的方法,能独立完成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已经学习过向心加速度的内容,知道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方向;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合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学会观察,从看到的现象中找到隐藏的规律;能独立完成学案内容,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得出自己对指“向圆心的合力的理解”,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懂得互助合作,且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会根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讨论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心力概念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体会物理规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及其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认识实验对物理学研究的作用,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策略设计: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媒体展示,提出问题,演示过程,指导实验,总结结论,反馈评价。学法:独立观察、分析小结,发表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