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补充文档.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古史补充文档.doc

中古史补充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秦统一的原因和意义主观原因:1、秦能统一,可以从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求。扩大剥削对象和权益是地主阶级的本性。这种经济上的兼并运动就决定了战国局面不会维持长久,最强的一方一定能统一六国。长平之战后,秦国取得了绝对优势,东方各国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无暇互相救援,因而反而被兼并。2、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自己的杰出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战国后期,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秦始皇应运而生,担负起了统一全国的历史重任。秦国自孝公以来,中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国力不断发展壮大,为秦王政的统一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秦王嬴政亲政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嫪毐叛乱,表现了出色的政治策略,以势如破竹之势直接吞并了六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统一的功劳虽然不能完全归在秦始皇的名下,但与他当时所制定的内外政策、善于用人和敢于决策是分不开的。所以说,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客观原因:统一有其客观需要1、水利灌溉的需要各国诸侯割据,“以邻为壑”,到天旱时互相争夺黄河之水;涝时又放水,把水排到邻国。水利灌溉一片混乱,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破坏。只有统一才能解决。2、防御北方部落的需要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部落经常南下掠夺,搞破坏。一些国家只能修长城,驻兵把守,有时军情紧急,也只能调回军队,保住自己国土再说。要抵御只有统一后才可能实现。3、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发展要有安静环境,这需要统一。战争对生产造成极大破坏,大量生产者被征调而脱离劳动。另外,在战争中,大量劳动者被屠杀,使田园荒芜,民不潦生,而且,战争需要大量医药、器械,这些战争费用统治者都转嫁给人民,从而给人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客观可能性:1、各诸侯国的政治制度趋于一致。同是王权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兼并战争是属于争夺天下统治权的斗争,为政治上统一打下了基础。2、经济交流的发展战国时各国经济交流频繁。南北航运、运河都通航。交通的方便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经济交流促进各诸侯国人民了解、联系,为统一提供条件。3、文化联系的加强当时,《尚书·诗经》成为各国统一典籍,孟子、庄子到各国讲学,表明有共同文化、心理状态,表明各国文化趋于一致。文化差异的缩小为统一创造了条件。4、秦具备了统一的客观条件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东方六国彻底,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比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在经济方面,相当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制;并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军事方面,秦严格训练士兵,又实行“军功爵”制度,所以军队战斗力较强。秦的疆土也在不断扩大,到昭王时期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了东方六国所剩领土的总和。相比之下,东方各国谁都不如秦强盛,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实力远不及秦国,因而谁也没有力量来完成统一大业。因为这些国家的改革都不够彻底,内部不稳,“合纵”屡屡受阻,相互残杀,国力一再削弱。由此,由秦来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王朝,不仅对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巨大的意义,而且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第一编先秦部分参考文献:一、古籍类:《诗经》、《尚书》、《周易》、《左传》、《国语》、《礼记》、《周礼》、《仪礼》、《史记》《战国策》二、今人著作:1、《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文化人类学》,童恩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4、《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5、《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贾兰坡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6、《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8、《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9、《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安志敏著,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11、《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12、《原始社会史》,林耀华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13、《半坡氏族公社——考古资料反映的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制度》,石兴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4、《夏商史稿》,孙淼著,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15、《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