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研究的起因1、课程改革的要求2、我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3、学生发展的需求现象一:形式化的活动。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现象二:被动式的讨论。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现象三:机械化的探究。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现象四:情境过滥。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现象五:预设过度。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现象六:生成过多。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一、什么是课堂有效性课标要求的好课:一是要贯彻四个理念(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倡导探究、联系实际);二是要达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是要实现两个转变(教法与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俗地来说,课堂有效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愿不愿意学,二是有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根据我自己这几个学期来所听的课,发现几种情况,一是课堂无效,老师没有按课标上课,没有完成课堂的目标任务。比如某些教师花大力气去讲考纲里没有的知识点,导致课堂无效;二是学生不愿意学,课上得像白开水,不能吸引学生;三是学生不会学,即老师没有交给学生正确学习的方法/学习指导。总之,有效课堂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学生愿意学、会学。二、有效教学的包含范畴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有效性现代技术使用的有效性教材使用与拓展的有效性设问的有效性情景设计有效性等等。三、有效教学的基本标志1.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2.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共同发展。4.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学习工具。5.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分析探究、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加强。6.课堂有足够的(学科)教学容量。7.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纸笔考试成绩不再是学业成绩的惟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四要素学生主体体现,个性充分发展,能力提高教师共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丰富学具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容量足够评价指向正确,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成绩不再是唯一(考核问题)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1、立足大纲,立足教材例如:某些课堂特别是综合实践课,在讲解学生作品的时候过多的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去评价作品。(与本学科关系不大,并且不专业,喧宾夺主)2、切合实际,贴近生活,巧设情景/任务例如:在某次听课中有教师讲解纸张的问题。空讲了半天,不如直接给予实物更有效。布置word教学任务时结合时令,制作贺卡,名片等。3、关注学生差异,合理分层/分组分组简单,分层随意现象。4、注重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5、评价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三维度坐标评价目的选拔监测引导条件评价内容过程结果评价方法测验观察鉴定6、有效拓展,彰显个性(1)、补充——使资源应用更加丰富学习指导,学习资源(2)、替换——使资源应用更有针对性以旧换新,紧贴时代(3)、调整——使资源应用更加灵活更适应学生认知(4)、删减——使资源应用更有效率对五、名校展望广东实验中学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认真领会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逐步做到:——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忽视基础性;——在教学设计上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关注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广东实验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10项原则①良好的班级气氛②丰富的学习机会③妥善的课程安排④明确的学习重点⑤扎实的学习内容⑥智慧的教学对话⑦充分的练习应用⑧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