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毕业论文 行政法律文书之民事证据效力探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法学毕业论文 行政法律文书之民事证据效力探析.doc

法学毕业论文行政法律文书之民事证据效力探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XX大学毕业论文行政法律文书之民事证据效力探析学生:学号:专业:法学班级:指导教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二〇一一年八月论文代写论文发表QQ625880526摘要:行政法律文书是行政行为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结果,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和拘束力,因此,行政法律文书也具有相应的确定力。而司法机关制作的司法裁判文书一经生效,也具有确定力和执行力,为保证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切实有效,我们不仅应当从立法上去协调,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沟通交流,争取做到事前沟通使冲突防患于未然、事中配合尽快解决冲突、事后补救以便总结提高。关键词:法律文书证据沟通交流目录1.1案例梗概...........................................................41.1.1从案例中推出的问题............................................51.2行政法律文书的界定..............................................51.2.1行政法律文书的概念............................................51.2.2行政法律文书的特征............................................52、行政法律文书与证据法的相关问题.....................................62.1行政法律文书与证据..............................................62.2行政法律文书的民事证据效力的现状................................72.3与行政法律文书的证据效力相关的国内主要学说......................73、行政法律文书的证据能力.............................................83.1证据能力的概念..................................................83.2行政法律文书证据能力的判断标准..................................94、行政法律文书的证明力..............................................114.1行政法律文书的客观性。.........................................114.2行政法律文书的关联性。........................................125、行政法律文书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关系..............................131.引言:案例导引1.1案例梗概近年来,我国许多法院审理了一些行政法律文书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案件,现举以下两例:案例一:杨某诉东台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原告杨某在2006年3月25日与被告某房地产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购买被告开发的东台市水景湾10号楼A室房屋一套,并于同年5月至9月进行了精装修。在装修、居住过程中,原告发现房屋存在墙体裂缝、窗户渗漏等问题,虽然被告得知后对裂缝及渗漏问题进行了多次处理,但仍未能根治修复,从而给原告造成了损失。随后,南京东南建设工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对裂缝渗漏原因及修复方案进行了鉴定,认定墙体裂缝主要是因温度变化时结构材料的不均匀收缩所致,屋面未作保温层和墙体砌筑质量较差导致楼层温度裂缝明显,而墙体裂缝是窗户部位产生渗漏的直接原因。在诉讼过程中,原被告双方向人民法院提交了诸多证据,其中包括了勘察单位质量评估报告、设计单位工程质量检查报告、监理单位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单位工程交付竣工验收证明书、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等法律文书。不过,人民法院在审判时认为,勘察单位质量评估报告等行政法律文书仅作为诉讼证据,对法院裁判并不当然具有确定力和拘束力,因此,认定房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1。案例二:九鼎集团刘某诉王某离婚纠纷案。原告刘某称其与王某在1997年相识相恋,并到民政局登记结婚,而被告王某坚持认为二人系同居关系,从未进行过结婚登记。在案件审理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