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选读.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文言文选读.doc

高中文言文选读.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本教材上编语文教研组编编写说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历来注重弘扬中华古代文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古诗文教学上有着良好的传统。1996年,副校长特级教师李雄豪先生曾组织语文教研组资深教师编著了《高中文言文详注精译》,对配合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文言文起了很好的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篇目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为了适应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我们对《高中文言文详注精译》中原有的41篇文章作了相应的修订,并增补了60篇情文并茂的优秀文言作品,编写了这本《高中文言文选读》,以满足我们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实际的需要。《高中文言文选读》中的101篇文章(有的是节选),分为上编(50篇)和下编(51篇)两本书,大多取自全国新老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根据古代散文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成就和影响,根据当前高中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本质需要,我们主要选择了先秦两汉(40篇)、唐宋(32篇)、明清(21篇)的文章,按照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以各时代的经典、散文大家的代表作品为点的形式编辑排定。先秦两汉选文的重点是“诸子散文”和“史传文学”。所选的诸子散文以儒家为主,以道家为辅,补之以其他各家;所选史传文学以《史记》为主,以《左传》《战国策》《国语》为辅,补之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宋散文则以八大家作品为主。我们希望以《高中文言文选读》为读本进行学习,能对中国古代散文乃至古代文化有一个大致宏观、系统的和基本的了解。为了帮助读者自学,每篇文章都设有“作者简介”、“作品简介”、“阅读指要”、“注释”、“评点”等栏目,并对“正文”予以翻译。“作者简介”简约介绍了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和成就。“作品简介”概括说明了经典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阅读指要”或知人论世,指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或提要钩玄,精辟地阐明文章主旨;或探幽发微,发掘其思想艺术上精妙之处。“评点”则结合具体层次段落,对作品的行文脉络章法结构,或对作者的思维和情感逻辑,或对文章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以及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色进行简要的赏析。“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进一步理解原文。另外,我们对正文和译文采用了整段对照阅读的形式,旨在方便读者更好地贯通文理,对文章有相对完整的感知。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刘应甲、张文颖、谢文奋、杜嘉陵、方力、丁长岭、熊梅玲、张泉、陆秀娟、赵宇波、徐晶、王珏、顾瑜、冯萍、杨华、倪贇岳等南洋模范中学语文教研室的同仁。他们为本书的编写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方力、刘应甲、张文颖为本书的统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南模2011届毕业生方思圆同学为本书文字、形式的校正做了很多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编写,或许在选文上有待商榷,或许在作者作品的简介和评点上有失精当,或许在注释翻译上存在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1年10月中国语文的基石(代前言)方力优秀的古典作品,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从古代走到了今天;她那永恒的魅力和依旧旺盛的生命力,注定它必将走向未来。优秀的古典作品,是古代文化精英对宇宙自然独特的观照,是他们对历史人生深刻的感悟,是他们丰富的情感生活的结晶。她集中体现了古代文化精英的思想智慧、理想境界、价值观念等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魂。优秀的古代作品也是一个丰富的语言艺术的宝库,那典雅而精致的古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纯粹精微,富有包孕和想象力,体现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它和现代汉语血气相通,是现代汉语的根,是中国语文的基石。优秀的古典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知识、美学和人文价值,决定着它必然地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我们在中学(尤其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上不仅要注重古汉语的基础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发掘、摄取优秀古代作品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高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第一,大量积累,坚实知识基础。学习古典作品,首先要能读懂它;读懂古典作品,则必须要过语言关。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古代汉语,不仅要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一般的词法句法,理解一定量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文言文,能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更要在大量阅读文言作品的过程中熟悉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相关典故,了解、积累大量的古汉语语言现象,充实丰富自身的文言语汇,培养文言语感和文言思维,并能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