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1.doc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记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村党支部书记于博四月。惠风和畅,春意盎然。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新村,处处生机勃勃。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村民们说,俺们后陈村村容村貌靓起来了,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小日子也殷实起来了——多亏了于博这位好支书啊!生在后陈,长在后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建设家乡出一把力后陈新村是宁陵县阳驿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宁陵县城西4公里,全村242户,900多人,1200亩耕地。“院里臭、路上脏,晴天土、雨天泥,蚊蝇咬、牲口跑……”这句顺口溜是后陈村前些年的真实写照。长久以来,尽管当地的农民年复一年辛勤地劳作,但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穷则思变。生在后陈村、长在后陈村的于博,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建设家乡出一把力,让自己的家乡变个样。打铁还需自身硬。于博当兵退伍后,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横下一条心,带着到都市“淘金”的梦想,毅然决然离开了家乡。农村人质朴、勤劳,于博很快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生存了下来。心若在,梦就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于博终于亲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北京红日大化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经过十年积累,于博目前已拥有资产千万元。走的地方多了,视野也开阔了。每年春节回老家,于博常和于斌、于磊等同村几个从小一块长大的好友聚在一起,谈论家乡的发展问题。“一年没变样,十年老模样”。如何让自己的家乡富起来,让乡亲们也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这些想法在于博内心深处思虑了很长时间。2006年年初,于博从漯河南街村考察回来后,更坚定了建设家乡的信念。他多么想亲自动手描绘后陈村的规划蓝图啊。阳驿乡党委领导获悉于博希望回来建设家乡的心愿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乡村贫穷面貌的大好机会。乡党委领导多次与于博促膝长谈,更使于博下定决定回乡支援家乡建设。2006年3月,在阳驿乡党委主持下,后陈村党支部换届选举顺利进行。于博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能吃亏,才能与群众打成堆;要奉献,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既不图名,也不要利,就是想实实在在地为村里的建设做点儿贡献——于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能吃亏,才能与群众打成堆;要奉献,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2006年3月,从于博被推举公选为村党支书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这句话作为担任“村官”的一大信条。于博首先组织于斌、于磊等本村几个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的“能人”负责起草具体方案,经过多方考察、商讨,根据该村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后陈新村十五年建设三步走计划》很快诞生了。想致富,先修路。其实,后陈村村北1公里便是贯穿东西的S325省道,只因没有一条路连接,村民出行,也只好沿着田间小路拐弯抹角再绕道邻村才能到达省道。于博走马上任后不久,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修一条把该村与省道连接起来的乡间公路,这样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美化了乡村环境。修路——仅仅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一个“钱”字上。有人给于博出主意,能不能发动村里的富裕户、在外工作和务工人员,让他们捐助一部分修路款。要想让别人捐,自己就必须一马当先。于博在没有跟家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就向村里捐助20万元修路款。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富裕户和在外工作、务工人员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几十万元的缺口就补齐了。接下来,于博又做了一桩让全村老少都瞠目结舌的“大事”。为了支持村庄的统一建设规划,于博首先带头把自家祖坟给迁了——这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他的带动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村规划区域内的87座坟地全部迁完。与此同时,于博还带领群众拆迁旧房屋522间;改造废旧坑塘2处;兴建占地18亩的小型水库一座;村内、村外整理出闲置空地350.34亩;硬化道路11条8.6公里;植树3万多株;新打机井18眼,埋地埋线长6700米,埋地埋管长6500米……完成这些工作,于博拿出了自己的积蓄200多万元。接着,于博又马不停蹄地着手建设村室。今年58岁的李凤林说,当初于博找他商量能否用他家的老宅基地建村室时,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村里那么多地,为啥非要在我家的坑洼不平的宅基地上建?全村近千口人,只有俺一家姓李,这不明显地欺负人吗?第一次找李凤林碰了钉子,于博不死心,三番五次地往李凤林家里跑。有时谈心到了深夜,他就干脆钻进李凤林的被窝里……李凤林的“思想疙瘩”终于被解开了,不但心甘情愿让了地,还分文不要主动帮助村委干部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谈到自己的转变,李凤林动情地说:“我是真心服了于支书。为修路,他一下子捐款几十万元;为了村里整体规划,他顶着所有亲人的反对,竟把自家的祖坟给迁了。于支书肯吃亏,能吃亏,我不服他服谁?我不支持他支持谁?看着于博是真心为大家办事,全村老百姓就像吃了定心丸,他们说:“有这样的好干部带头,没有我们办不成的事儿。”开眼界,绘蓝图,后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