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狼》说课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18课《狼》说课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df

第18课《狼》说课稿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狼》说课稿一、说教材《狼》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主要写了一个屠夫与两头狼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文章篇幅短小,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二、说学情对于本节课,我将用一个课时来讲授。在学习《狼》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世说新语》二则、《诫子书》等文言文,懂得了一些文言文相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文意。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丰富,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三、说教法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一)讨论法:通过师问生答导入课程。“大家发现了吗?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狼的成语、谚语大部分都是贬义词。大家能说出多少呢?”“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狼有什么特点?人们对待狼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作者蒲松龄笔下的狼有什么特点?屠户对待狼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狼》一探究竟。”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二)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5W+1H)即什么人(who)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什么事情(what)结果如何(how)为什么(why)】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学到什么?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学的步步深入,通过几个问题贯穿教学的整个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的把握课文。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一)自主学习法: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根据预习提示、课下注释、思考探究等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自觉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二)诵读默读法:学生通过朗读正字音,把握语感,能做到流畅地朗读文言文课文,通过默读初步品味理解文章内容;(三)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预习时圈点勾画重点字词语句,对知识进行简单梳理,做好预习笔记,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提高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2、理清本文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屠户的心理变化以及对狼的态度变化;3、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二)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我设计的导语是:师问:同学们,大家发现了吗?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狼的成语、谚语大部分都是贬义词。大家能说出多少呢?生答: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披羊皮还是狼、养不熟的白眼狼等等师问:从这些词语和谚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狼有什么特点?生答:可怕、狠毒、狡猾、奸诈、贪婪等师问:人们对待狼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生答:厌恶、憎恨等师问:清代有一位小说家蒲松龄曾写过关于狼的文章,他笔下的狼有什么特点?屠户对待狼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狼》一探究竟吧。此导语以师生对话方式展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三)整体感知——预计用时31分钟1、课前预习时,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已解决相关字词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容易写错读错的生字词进行强调圈画(例如缀、窘、眈、苫、少、瞑、尻、黠等)。此环节既为学生阅读扫清障碍,又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4分钟)2、有针对性的强调古今异义(如去、股、盖等)、一词多义(如止、意、前等)、词类活用(如洞、犬、前等)、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重点知识。此环节有助于学生知晓重点,着重复习。(7分钟)3、教师介绍本文作者蒲松龄及《聊斋异志》,补充相关资料。(4分钟)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他创作出杰出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明末清初时,汉人有双重的人生态度:一方面是抗清反满的遗民态度,另一方面则是高压之下对清朝异族统治者的臣服。蒲松龄收到这种双重人格的影响,所以有了《聊斋志异》一书。蒲松龄醉心科举,一心想求取功名,他才华横溢,然而屡试不第。强烈的反差使他愤愤不平,这种情绪贯穿他的一生,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取向以及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就是这一思想的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