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训练2、填一填。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曹冲称象。2、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板书课题)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2、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3、即时训练(课件示)。4、小结。四、巩固应用1、填数。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猜一猜。3、小动物过桥。4、我会填。5、判断。6、读一篇日记,再回答提出的问题。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第3单元的知识。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在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故事和欣赏图片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在讲授新新课时,让学生抱一抱朋友,再次感受到千克与吨的作用,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做是25千克,几个这样的'同学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由此得到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在这样的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如在练习中出现的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哈哈笑。做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让学生感到很好的可视效果。《吨的认识》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信息窗1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认识质量单位---吨,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吨有多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学会吨与千克之间单位的换算,并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掌握猜想、验证、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4、通过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教具学具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一箱苹果呢?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学生大胆猜想并自由回答。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大宗物品或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从而引出课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讲台上有1袋大米,让学生在袋子上找出这袋大米的质量(10千克)。然后让3个学生到黑板前提一提这袋大米说说感受。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依次呈现1袋大米、5袋大米、10袋大米、100袋大米,学生在老师呈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