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说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安排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学生从本节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和方法掌握后,有利于进一步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钠是活泼的金属;另外,刚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学生对实验探究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说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认识到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保存、存在和用途。2.通过钠与氧气实验的操作与探讨,初步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理论探究(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科学推论(结论)→迁移拓展(应用)”的过程。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亲身体验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三)教学难点探究性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氧气反应的探究学习。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究的历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的方式,运用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讲授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具体体现为:1、提出问题,创设生活化情景,指导学生阅读材料;2、组织学生讨论,理论推理得出结论(假设);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验证),学会科学地透过实验现象分析本质;4、以实验事实为据,引导学生科学地总结归纳。(二)说学法1、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例如,在讲到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解释,由现象推断实验产物。2、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化学实验素质。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抓住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再从结构上理解。四、教学媒体及资源准备(一)教学资源实验药品:金属钠,铝箔仪器:小刀,镊子,酒精灯,表面皿,滤纸(二)教学媒体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整合点角度说过程(一)引入课堂:以学生熟知的事例“铁生锈”“铜绿的产生”“镁条的燃烧”等引入,列举在生活中了解的金属的反应,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此处用多媒体投影上面所举事例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让学生回顾金属的通性;同时回顾铁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再让学生自学、讨论完成课本46页“思考与交流”的前两个问题,最后思考以上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进一步得出金属结构与性质关系。此处用多媒体展示以上问题的结果,从而缩短在此的教学时间,增大课堂的容量,同时突出后面金属钠性质的重点。(三)提出问题: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不一样。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从钠的存放,取用,切割,让学生总结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从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意识,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再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实物投影展示:1,钠切割后切口颜色的变化,便于全体学生能仔细的观察。在实际实验中,金属钠切开后,切口颜色变化很快,只有很少的学生能观察到该现象,而用实物投影展示可以提高实验的可视性,让全体学生能观察到该实验的现象。2,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很难观察到金属钠在加热时由固体融化成金属小球,然后燃烧的现象,用实物投影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五)对比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及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做对比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