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 切勿低估QE3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QE3 切勿低估QE3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doc

QE3切勿低估QE3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切勿低估QE3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正文HYPERLINK"http://pinglun.sohu.com/s353104299.html"我来说两句(194人参与)2012年09月14日03:46来源:HYPERLINK"http://paper.cnstock.com/html/2012-09/14/content_240955.htm"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HYPERLINK"javascript:printArticle()"打印HYPERLINK"javascript:void(0)"字号HYPERLINK"javascript:void(0)"保存到博客世异时移,QE3和之前量化宽松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前两轮QE的影响已沉淀,这实际上改变了第三轮QE产生作用的经济环境和物质基础。因此,QE3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短期内偏向中性,而长期恐将渐趋负面,尤其对市场的挤兑效应不容忽视。程实随着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的举行,QE3的悬念将揭晓。在各类短频数据走弱、欧洲央行启动OMT的背景下,市场人士普遍对QE3寄予了较高期望。在笔者看来,不管本次议息会议会作出怎样的最终决定,现在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应是QE3会对美国经济、欧债走势、世界经济乃至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近来坊间较为流行的言论是:QE3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所列原因大致可归为:有助于提振外需,有助于通过汇率变化刺激中国出口,有助于改变国际资本流出中国的窘境,有助于激励市场信心,可相对忽视由此带来的通胀压力,有助于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基调的全面确定等等。这些原因分析都有一定历史参考和事实依据,也符合大众和主流的审视逻辑,但值得强调的是,世异时移,QE3和之前量化宽松政策最大的区别正在于,前两轮QE的影响已沉淀,这实际上改变了第三轮QE产生作用的经济环境和物质基础。因此,在笔者看来,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QE3对中国的影响未必利大于弊。具体而言,可以列出六大原因:其一,QE3未必能带来明显的外需提振。前两轮QE主要通过降低长期国债收益率、提升市场流动性、降低折现率、提振股市、刺激消费来产生扩张性影响。但目前美国经济的情况是,前两轮QE已然通过上述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前期作用的积累本身已让这些传导路径渐趋拥堵。在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股指收复2007年末以来跌幅,居民消费倾向大幅提升的背景下,QE3能产生提振作用的空间较小。从某种意义上看,QE3更像是美国大选周期导致财政政策缺位状态下,货币政策被迫提前补位。国际投行经济学家对QE3刺激效果的预期中值仅为0.2个百分点,甚至不如IPHONE5可能带来的0.33个百分点的预期激励。其二,QE3对汇率的影响未必全然有利于中国出口反弹。随着近期QE3的不断升温,美元指数震荡下行,如果QE3正式出台,美元指数恐将进一步走弱。由此,QE3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偏向于升值方向,对人民币兑欧元汇率的影响偏向于贬值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欧美经济复苏的状态和中国对美国、欧元区今年以来的出口情况看,具有出口提升潜力的美国,人民币汇率变化方向恰恰是不利的;对于当前出口汇率弹性较小且潜力不大的欧洲,人民币汇率变化方向可能是有利的。考虑到欧美季节性消费高峰即将到来,中国出口在未来数月可能会有一定提振,但这与QE3及其带来的汇率变化并无太大关联。其三,QE3借由全球资产配置效应带来的资本国际流动未必有利于中国经济。今年以来,危机演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前期脱钩增长区域的“补跌”,德国和新兴市场经济由强转弱的速度和幅度一定程度上都超出了市场预期。在QE1和QE2期间还是亮点的新兴市场,如今已光芒不再。如此背景下,QE3引发的全球资本再配置未必会像前两次那样以新兴市场为主要流向。即便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可能也不会有太大激励流入实体经济,而更可能流入虚拟经济,这将使得中国楼市调控的博弈更趋复杂。而且,无论流入还是流出,QE3带来的国际资本大进大出,对于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不容小视的波动性风险。其四,QE3可能带来的供给冲击将让滞胀风险加大的中国面临政策有所为但难作为的尴尬。从中国经济状态看,QE3的危险指数甚至比QE1和QE2都还要高。站在当下看未来,中国实体经济在“滞”方面的压力难以轻易化解,而“胀”方面的走向更可能是向上。在滞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QE3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更像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供给冲击,恐使政策应对陷入两难困境,即同一政策在不同方面的影响恰恰是正负相伴,通过政策搭配实现稳增长、控通胀、去泡沫、去杠杆等多重目标的难度大幅加大。而与此同时,在欧洲央行、美联储、甚至新兴市场央行都不断行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确立的背景下,中国政策的有所为又是顺应全球趋势、优化政策博弈需要的。其五,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