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说课.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共同的家说课.doc

共同的家说课.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共同的家》说课材料王店一小胡青一、教材分析:《共同的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儿童诗。它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共同的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全诗共六行两句,分两层。第一层(1~4行),点明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二层(5~6行),点明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是儿童的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儿童诗的特点,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的、幸福的,从而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继续学习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其中,巩固学习听读识字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三、设计理念:主体性教学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新的自我。我们应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四、教学流程:(一)引入: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在哪儿?和在自己家里觉得幸福吗?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家。接着,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二)指导听读课文:1、看着大屏幕,听录音读2、用手指着书,跟着录音读。3、用笔指书,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向同学寻求帮助。4、检查,指名读,引导学生评价5、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6、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7、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8、全班齐读9、分组比赛读10、达到熟练背诵总之,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大面积,分层次的听读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儿歌的整体记忆,发展儿童了的语言。(三)教学生字词: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通过“放鞭炮”、“开火车”、“小兔子回家”等多种游戏活动。(四)回归课文,精读理解:1、老师范读,调动学生积极性:猜一猜,怎样才能读好?2、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画,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3、突破难点,学习最后两行。(五)拓展延伸,句式迁移: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六)总结,结束:通过思考:田字格是谁的家?很自然地引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课的完整性。最后,我鼓励学生课后画出自己所找的家,并继续创编儿歌。《共同的家》教案王店一小胡青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共同的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的、幸福的,从而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继续学习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教学重难点:重点: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课文。难点: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图片。教学流程:(一)引入: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在哪儿?和在自己家里觉得幸福吗?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家。这时我用形义联想法,把“家”字拆解编成歌谣,边说边写“家”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字形的注意。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意会了“家”字的形义接着,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并顺利过渡到听读课文。(二)指导听读课文:1、看着大屏幕,听录音读2、用手指着书,跟着录音读。从而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位置。3、用笔指书,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向同学寻求帮助。4、检查,指名读,引导学生评价5、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6、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7、师生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