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蜀相》教学设计.doc

《蜀相》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蜀相》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冰山雪融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二、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寄居河南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出生于“奉官守儒”的封建家庭,处于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同情人民疾苦,故后世称其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世,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其诗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著有文集《杜工部集》。2、时代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三、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集体朗读全诗。学法指导: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诵读提示:《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一)分析首联、颈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1、问题:第一联写作上有何特色?解答:这一联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称“丞相”而不称“蜀相”,亲切自然。“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寻”表现出他的向往之情,终于看到一片翠柏,那就是蜀相诸葛武侯祠庙所在了。“柏森森”一句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并且衬托出诸葛亮的形象(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这一联开门见山,一问一答,人、事、时、地、景悉被写清。而不显呆板,本诗题为“蜀相”而非“丞相祠堂”可知意在人而不在祠,然又分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