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五章第一节古典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古典学派与二分法古典宏观理论的主要内容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决定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建立在劳动的边际收益曲线基础之上。由于劳动的边际收益随着就业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厂商根据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的原则来雇佣劳动,因此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曲线。家庭根据劳动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所带来的正效用和付出劳动时的负效用的比较来决定其劳动的供给数量,因此决定劳动供给量大小的主要变量是实际工资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劳动供给曲线是正斜率的,即实际工资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劳动市场上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一起发挥作用,最后在均衡实际工资水平上形成均衡的就业数量,将这一劳动市场均衡时的就业数量代入到上述总生产函数,我们就获得了总产出水平。货币数量论萨伊定律凯恩斯学派及其主要论点从消费支出来看,消费支出是一个取决于收入水平的内生变量,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与此同时,储蓄倾向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投资支出来看,投资支出取决于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和代表借入资金成本的利率。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利率决定的问题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第二节货币主义学派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的表达式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其中k=1/V。上式表明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由货币流通速度和收入水平决定。由于实际收入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都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变量,因此,古典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货币主义在政策手段的取向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图15.2中的菲利普斯曲线PC显示,政府为了将失业率u从5.5%降低到2.5%,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办法,将通货膨胀率提高到2%。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开始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滞胀”现象。滞胀现象使菲利普斯曲线失去了方向,也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那么,如何解释这一新情况呢?针对上述问题,货币主义提出了一个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概念:=f(u)+e(15.6)其中,是货币工资上涨率,等同于通货膨胀率,u是失业率,=f(u)是初始状态的菲利普斯曲线,e是预期通货膨胀率。在附加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实施通货膨胀政策来治理失业时,就会发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情况。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从图15.3,这样我们就获得三种关系:当>e时,u<un;当=e时,u=un;当<e时,u>un。适应性预期误差学习判定法加速假设第三节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预期理论与理性预期学说1、静态预期静态预期理论假设经济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来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如在微观经济学的蛛网理论中,生产者都是按照当前的价格水平来预测下一期的价格水平,这就是一种静态预期。2、非理性预期非理性预期也称为凯恩斯预期。凯恩斯认为,未来是变化莫测的,而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有限,因此经济主体的预期通常是非理性的,这也就是凯恩斯在《通论》中经常提到的“自然情绪”。3、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并不是像静态预期那样简单地重复过去,也不会像非理性预期那样的无奈和无所作为,而是会根据过去预期出现的误差来不断修正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经济主体能够一步一步地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从而使自己所犯的错误不断缩小直到最后消失。理性预期学说理性预期学说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如果我们把(15.9)式所表示的动态理性预期公式改写成一般形式,那么理性预期理论可表达为:Pt=Et-1(Pt)+εt(15.11)其中Pt为t期的实际价格水平,Et-1(Pt)为t-1期的预期价格水平。对(15.11)上式两边取预期值,则有:Et-1[Pt-Et-1(Pt)]=0(15.12)我们把这一结论(15.12)代入卢卡斯的总供给曲线(15.10),并不考虑供给冲击的影响(μt=0),那么,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则变为:Yt=Y(15.13)总供给曲线是一条由潜在产出水平决定的垂直线。由此可见,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用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理性预期理论捍卫了古典学派的垂直总供给曲线。政策主张第四节新凯恩斯主义非均衡理论巴罗和格罗斯曼(H.J.Grossman)的一般非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模型的假定和前提可能出现以下三种非均衡情况三种宏观非均衡状态所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1)凯恩斯失业均衡(2)抑制性通货膨胀均衡(3)古典失业均衡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