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小学语文教案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小学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和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3、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作者用心观察大自然,用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方法。难点:感受自然中的花鸟草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观察过虫子吗?你看过“草虫的村落”吗?2、《草虫的村落》一文通过奇特想象,描述草虫的村落有趣生活,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友的情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2、字词检查。3、读写本课的生词。三、梳理层次,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思考:“草虫的村落”在哪?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2、交流反馈。3、再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虫的村落”的?(2)“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面对“草虫的村落”,作者是怎样的态度、情感?4、交流讨论四、总结回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你从文章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二、研读、探究1、交流、探究:“草虫的村落”是快乐的天地,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A“我想它一定是游侠之流吧!------终于走出一条路。”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要体会到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欢乐的。B“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和谐。C“伫足痴望”,“攀谈得好像很投机”体会到小的相处融洽、快乐。D“我看到虫子劳动生活的形态------”体会到它们的和睦相处、团结友爱。2、小结: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和睦,友好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创造着。3、小虫们不但有生命,而且还有灵性。你领悟到作者表达这一独特感受的方法了吗?(1)学生自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2)交流汇报作者用心观察,通过联想、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三、升华情感。1、说说你观察过什么?2、发挥想象,运用作者的写法,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11草虫的村落游侠归来和睦相处奇异的游历音乐演奏会爱散步勤劳地工作小学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一、导入课文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二、散读、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五、作业1.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然而不胜者,……: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去:委而去之放弃域:限制,名词作动词。畔:通”叛”。4、掌握几个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三段:分析论点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