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PPT.ppt
上传人:猫巷****傲柏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1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符号互动理论-PPT.ppt

符号互动理论-PPT.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产生于美国,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去寻找。早期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代表人物有布鲁默、戈夫曼等人。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1)提出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应。他于是提出“情境定义”的思想:在客观环境与人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情境定义”。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情境定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这一被称为“托马斯公理”的假设向人们展示,情境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如果用“托马斯原理”去解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那么虚心一定会使人进步,骄傲也常常会使人落后。因为如果周围的人都将你视为一个骄傲的人,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够按让人感到值得骄傲的方式去生活。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得更具体,托马斯公理提出了“自我达成的预言”的论点: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乔治·赫伯特·米德代表作被公认为符号互动论的奠基者,虽然这个概念是由他的学生布鲁默提出来的。米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从1894年到1931年,在这三十多年中,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大受学生欢迎,但他却极少写论文,他过世后,学生们上课讲义汇编出版,这就是“心灵,自我和社会”(1934)即行动者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去理解,学会从他人立场看世界。米德的自我论自我米德的自我论自我个体使对各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内在化,以创造一个“概化的他人”,这是由许多个体的平均期望所逐渐建立起来的。概化的他人成为个体行为的一般指南。逐渐地,一个个体不仅按一些特殊的人的期望行事,而且按照“概化的他人”的期望来行事。米德认为—人类个体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省、反思、自我控制。这种活动之所以能存在,正是因为人们参加到了互动中来,并且掌握了互动中产生的语言等交往工具。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才有思想,才能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到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活动。例子:简评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赫伯特-布鲁默发展了米德互动理论,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认为互动的本质是对他人和群体角色进行领会的持续过程。角色领会是互动的关键机制,因为它能使行动者体会他人的视角。(一)提出者:赫伯特-布鲁默;1937年提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个人之间通过符号而交往。符号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反应互动将个体的经验视作研究社会的基础。当个体相互作用时,每个人都根据别人行为来调整自己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通过符号来表达,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意义,被个人主观阐释,理解,然后作出相应的符号反应。社会组织、制度、结构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它们之所以影响人的行为,只是因为影响人们对所处情境的解释。行为最初是由个人控制、设计并赋予其意义的,人是主观能动的强调: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个体来说,并不只是被动的,被社会化的对象。恰恰相反,我们都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构建我们自己的社会现实。1人们总是依据自己对事物意义的理解而行动。2意义是在人与人的符号互动过程产生的。3行动者赋予行动上的意义是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加以修正的。理解他人、理解自我、“印象管理”(戈夫曼),即如何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理解。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观点例子:①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体。②注重微观、人际互动研究,重视个人特殊条件。因此可寻找产生问题的个人或个别原因。③重视对社会现实生活考察,从生活经验得理论,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