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语文《大还是小》教案一年级语文《大还是小》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语文《大还是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年级语文《大还是小》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时”“候”“觉”等11个生字,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掌握3种偏旁“彳”“亠”“忄”。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要学会正视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自己又很小。[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能够按笔顺准确、规范地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每天早上爸爸妈妈送你们上学的时候,当你们看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自己来上学,有没有很羡慕呢?(生答:有)2.师:那个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要是我也像哥哥姐姐一样大多好啊!)3.师:为什么呢?(因为我再大一些,爸爸妈妈就不用每天辛苦送我上学了。)4.师:有一个小朋友啊,他也和你们一样,有时候能自己系鞋带、穿衣服时,他觉得自己很大;但是有时候呢,够不到按钮、害怕打雷时,他又觉得自己很小。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小朋友吧!二、看图读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生字词,多读几遍。2.读一读,标出自然段序号。3.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说一说。)4.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画下来,并向老师请教。三、动动脑筋,学习生字1.看拼音读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词语)2.课件出示课文生字(去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3.认读这些生字,并给这些生字找朋友。(口头扩词练习)4.巧识字形。(1)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吗?(2)四人小组讨论识记方法。(鼓励学生结合字形和字义巧识巧记。)(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记住的,汇报交流识记方法。(比一比:己—已自—目)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本课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2.出示课件“图图上小学了”。3.师:同学们,图上这个孩子叫图图。你们看一看,图图在做什么?4.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看图说话。5.师:图图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但是有时候呢,他又觉得自己很小。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再看一看课文,找找原因吧!二、学习课文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思考问题。2.指名回答。(1)文中一共讲了几件事?(4件事)(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够不到按钮;听到雷声喊妈妈。)(3)为什么“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预设:(长大后,父母会渐渐变老……)(4)为什么“我”又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引导学生从长大后能自己做或帮助父母做很多的事等方面作答。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问。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5.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小?(学生自由交流,发言)三、指导写字,体验成功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采取多种形式认读。2.自主记忆生字。3.仔细观察生字书写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好看。4.指导书写,教师范写个别难写的字。(学生自由练写,师针对个别指导。)一年级语文《大还是小》教案2教材解析孩子们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与此同时,他们也离不开父母的呵护。课文通过3个“有时候”和“更多的时候”把文章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充满趣味的。第二自然段的“大”,第四自然段的“小”,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大”和“小”的行为都在其上,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来展开教学。教学目标1.认识“时、候”等11个生字和双立人、点横头、竖心旁3个偏旁;会写“自、己”等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插图,体会“我”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3.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我”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会写“己、衣”等字。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识字。本课的3个新偏旁,可以结合本课出现的“得、衣、快”来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双人旁和单人旁的区别,了解点横头的写法,以及竖心旁和“心”之间的联系。本课要求认识的11个字,大多可以词或短语的形式来识记,如“时候、觉得、自己、穿衣服”,不要孤立地去认。这些词或短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不需要过多地进行讲解。有的词,如“很”,可以在语境中让学生加深认识。如,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