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打造魅力课堂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无意中我看到了美国教育家吉诺特说的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出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创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翻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原来我――教师才是使课堂失去生命色彩的魅力,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彩!曾经看过《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把理想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境界:一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底线,因为“无效教学”或者“低效教学”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二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即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三是魅力的课堂教学,它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着活力、内聚力和爆发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要上一堂好课,是需要不断推敲打磨的。光是新课程的新理念,还不足以支撑起好课堂,关键还是要有教学智慧,而教学智慧就藏在每一个课堂细节中。那么就从我们的每一堂课入手吧,课堂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重复它,课堂中每天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应该回到具体的课堂体验中来,把“推敲”当成每天的工作和习惯。推敲课堂,就是对课堂的挑剔,就是要反复思考,敢于推翻,大胆设计,说到底,就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追求课堂的魅力打造魅力课堂教师应该学会推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课堂的认识更为准确和细腻,除了宏观上的把握,更需要在微若沙砾的细节上下功夫。套用一句流行语来说,细节成就课堂。“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课堂是由无数教与学的细节共同组成的,细节虽小,却是关键,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充满魅力的课堂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推敲新课程课堂》一书对课堂中诸多成功的、失败的、精彩的和平凡的教学细节,逐个揣摩,反复推敲,得出了很多启示。从中我们看到了课堂细节的美,细节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教师“推敲”课堂“细节”的魅力意义。打造魅力课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会说这样“四句名言”:老师,我还不懂;老师,我懂了;老师,我不同意;老师,让我来说。简单的四句话包含着多么深沉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一名教师来说,比学识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广阔而自由的空间里放飞思想,砥砺能力。“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更多的课堂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可以“当堂作主”了。魅力课堂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他们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他们是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反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他们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他们很少对学生说你必须这么做,他们更喜欢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在人品上他们更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他们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他们既是学生现在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打造魅力课堂教师应该善于鼓励和表扬。教师要彻底地放下“架子”,要想方设法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培养目标,才能不断涌现精彩纷呈的瞬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认可学生对教材、教法,甚至是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打岔。借此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供练习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祥和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情绪方式的表达,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精彩的动态生成?根据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公布的一项调查,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而这一群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发源地。调查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罪以前,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历,57.1%的人学习成绩中下或根本跟不上,50.3%表示很少或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