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心电产生原理与心电向量概念(一)心电发生原理2.除极化状态当一端受到阈上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大量内流,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使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邻近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这样就形成一对除极电偶。其电源在前,电穴在后,电流从电源流入电穴,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成,此过程即为除极过程。除极过程:当探查电极正对着除极方向时,记录出向上的正向波。3.复极过程*复极完毕:无电位差及电流产生,记录出等电位线。2、整体心脏的电活动及心电记录原理:特点:先除极的部位后复极。*静息期:记录等电位线;*除极过程:正对除极方向的电极,记录出向上的波形;*复极过程: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产生的电流方向与除极相同,电极背离复极方向,记录出向下波形。总结※心电图是所有参与电活动的心肌细胞电位变化的综合结果。※探查电极与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影响图形:正对着除极方向的电极记录出向上波形,正对着复极方向的电极记录出向下波形。(二)心电向量基本概念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1)P波为左右心房除极波。(2)PR间期为心房激动传导到心室所需时间。(3)QRS波群为左右心室除极波。(4)ST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过程。(5)T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过程。(6)QT间期为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7)U波为心室后继电位变化。2.心电图各种QRS波的命名三、心电图导联体系常规导联系统----12导联系统连接方法(1)V1位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2)V2位于胸骨左缘第四肋间;(3)V3位于V2~V4两点连线的中点;(4)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点;(5)V5位于左腋前线与V4水平线相交点;(6)V6位于左腋中线与V4水平线相交点。4.导联轴:第二节心电图测量和正常数据(二)振幅的测量注意:测量正向波振幅时,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顶点;测量负向波振幅时,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最低点。P波振幅的测量以P波起始部的水平线为参考水平线;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的测量是以QRS波群起始部的水平线为参考水平线。(三)时间的测量(四)心率的测量(五)心电轴的测量1.目测法简便实用如图2.计算法3.查表法(有单独的表供查)4.平均心电轴的正常范围及偏移类型如下图:正常:0°~+90°左偏:<0°右偏:>+90五、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及正常值(重点)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3.QRS波群(1)时间1)QRS波时间:0.06~0.10s;2)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是指QRS波群的起点至R波顶点作垂直线的间距。一般在V1、V5导联上测量。正常成人R峰时间在V1导联≤0.03s;在V5导联≤0.05s。(2)波形和振幅1)波形:①肢体导联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的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QRS波群的主波向下,可呈Qr、QS、rS或rSr型;aVL与aVF导联主波可向上,也可向下,呈qR、Rs、R型或rS型。②胸导联V1、V2导联多呈rS型,V3、V4导联多呈RS型,V5、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2)振幅:①R波V1导联的R波≤1.0mV;V5导联的R波≤2.5mV;aVR导联的R波≤0.5mV;Ⅰ导联的R波≤1.5mV;aVL导联的R波≤1.2mV;aVF导联的R波≤2.0mV。②S波一般不单独判断,多与R波综合考虑。Sv1+Rv5≤4.0mV(男性)或≤3.5mV(女性)③Q波:振幅≤1/4同导联R波;Q波时间≤0.04s,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即为异常Q波。若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的绝对值之和小于0.5mV,或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的绝对值之和小于0.8mV即称为低电压。QRS波形态特点①左室导联(Ⅰ、Ⅱ、V5、V6)主波向上,R/S>1。如:qRs型、Rs型、R型、qR型。②右室导联(aVR、V1、V2)主波向下,R/S<1,如:rS型、QS型等,aVR可呈Qr型。③过渡导联(V3、V4)呈双向波,RS型,R/S=1。④在胸导联上可出现R/S逐渐增大的趋势,R/S<1→R/S>1,rS型→RS型→Rs型。4.J点QRS波群的终末部与ST段起始部的交点称为J点。5.ST段ST段向下偏移(即压低):在任何导联压低均≤0.1mV。ST段向上偏移(即抬高):在V1~V2导联≤0.3mV;V3导联≤0.5mV;在V4~V5导联和肢体导联≤0.1mV。6.T波方向: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可向上、向下或双向。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