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修身》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廉洁修身》课教学设计.doc

《廉洁修身》课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廉洁修身》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廉洁修身》教材分析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廉洁修身的含义(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廉洁修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一身正气,豪情万丈。(2)提高运用廉洁修身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学习《廉洁修身》的自觉性以及提高自我修身的能动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的修养和廉洁作风的人。教学重点1.对廉洁、修身的理解,为什么要修身。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廉洁修身要不要进校园?教学方法1.采用教师讲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辩论赛等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教学时间4课时媒体的选用网络教室、多媒体平台,全班分成6个研究小组。教学流程图开始教师导入幻灯: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学生问题探究结束学生讨论与交流学生辩论赛幻灯: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自学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判断教师总结教师判断教师总结教师讲解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学生反馈提问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廉洁修身》教材是广东省教育纪工委组织编写、广东省财政资助出版、免费提供给同学们循环使用的教材。2.展示学习目标:(1)什么是廉洁、修身?(2)廉洁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3)为什么要廉洁修身?(4)大学生怎样进行廉洁修身?3.学生阅读,教师展示自学指导(1)廉洁文化及其作用。(2)廉洁文化源远流长。(3)党和国家重视廉洁文化的传播。(4)廉洁修身已经成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5)国家和人民对同学们的希望。4.讨论与交流(1)什么是廉洁、修身?(2)廉洁与修身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生:略师:“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廉洁”: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就是做人要有清清白白、光明磊落。正直坦荡,表里如一。“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修身养性”指的是培养性格,涵养性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锻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修身养性要达到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一是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二是与人相处宽容大度,有礼有节。廉洁与修身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修身是廉洁的前提与根本;廉洁又是修身的必然延伸和体现。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孟子·离娄上》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古代凡是想在天下宏扬光明品德的人,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的人,必须首先整顿好自己的家庭;想整顿好自己家庭并使之和谐的人,必须首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廉洁,既需要“他律”,更需要“自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5.学生反馈、教师点评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对理解不了的进行解析、理解错误的进行分析并纠正。教师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儒家学说、道家道教、中国佛教、诗歌词曲、文章骈赋、章回小说、书法篆刻、中国绘画、史官史学、教育科举、政治谋略、中国民俗、中医中药、建筑园林……中华优秀传统中有关“立志”、“畏”、“知耻”的论述,对当下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畏是一个哲学,这哲学是中国传统提示我们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等于畏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学。其实我们不妨将天命理解为“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理解为民意,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意志、舆论与心愿;可以理解为全球化的世界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