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62010-2011年第一学期《廉洁修身》科目考查卷专业:英语班级:旅英10-1任课教师:***姓名:***学号:02成绩浅议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必要性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大学生处在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廉洁修身:普遍话题与永恒追求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后来廉洁逐渐从一种高尚的个人修养发展到官员的道德要求。而在今天,廉洁就是一个道德高尚、公正清明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具备这种品德的人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党组织的规定和社会道德的要求,不利用自身的权力和职务谋求非法的、不正当的利益。而所谓“修身”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直以来,廉洁修身就是社会的普通话题和永恒追求。对处在社会化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修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修身是社会廉洁的基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化进程中,人的心理能力、人格及行为方式同时得到发展。尽管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大学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生将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初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对社会道德规范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请饭。如果在大学期间能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自觉、主动的修身,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拒绝一切不义之财的道德习惯,他们就会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为社会带来清新之风。廉洁修身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在大学生身上,祖国和人民寄托了许多期望,廉洁修身便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之一。它既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期待,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希望。作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的知识精英,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已经由人民赋予,也必然蕴含着特殊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使命。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是未来的希望,应当承担一个公民的基本社会责任,更应该担当起民族振兴的大任。民族振兴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因而,科学技术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使命。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义务在大学生期间勤奋学习,为将来承担科技创新的崇高使命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而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使命。在今天,中华民主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中国公民的基本责任,而身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人的大学生,必须通过与历史对话来获得身份认同,通过与异质文化的对话来汲取养分,对通过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实践中实现文化创新。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内在地包含了对大学生廉洁修身的要求。1955年11月23日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大学生完成崇高使命提出了具体的人才规格要求,其中廉洁修身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大学生的崇高使命要求大学生通过修身树立起该高度负责任担当精神。大学生金国了长时间的学习、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拥有巨大的人才资源潜力,理所当然地要担当起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任。大学生要担当这一重任,首先要有廉洁修身的个人品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要有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大学生要有为科学技术刻苦拼搏的精神;第三,大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刻苦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是相互联系的内在品质,其外在表现是对祖国、人民和他人的尽职尽责,内在体现是强烈的冲动和不竭的动力;外在责任关系是内在动力的客观基础,内在动力则是外在责任关系建立于实现的主观条件。大学生要在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有所作为,必须超越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局限,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廉洁修身是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像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一样,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大学生廉洁修身的责任由时代所托,并将接受历史考验。马克思对知识分子的解读是:知识分子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阶层,他们大多受过较高系统的教育,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以自己的脑力劳动为谋生手段,属于脑力劳动者。按照马克思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可以肯定的说,大学生应当是知识分子。当然,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由于就业领域不同,大学生知识的社会认同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