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幼稚園環境一、環境之定義:泛指生活的空間,包括:(一)硬體面的設施、裝飾:屋舍建築、遊樂器材、教學教具、作品佈置等。(二)軟體面的文化、氛圍:學校文化、班級氣氛等。(三)單位之間的互動:做事流程、人際關係(互動與聯繫)等。二、環境的內涵:(一)人的部分:個人特質、價值觀念、做事方式、角色等。(二)事的部分:學校傳統、各單位組織職掌、事務之運作、意見溝通的管道及方式、同事交往的慣用方式。(三)物的部分:功能、分類、位置、使用、管理。(四)時空因素的部分:學校因時代變遷所造成的改變,學校於社區中的角色。三、幼稚園環境之分類:(一)室內環境(教室、體能室等)(二)室外環境(遊戲場、大人區、附屬區、觀察區…)四、學習環境規劃的定義:以教育理念、學校環境、建築條件為基礎,以人、空間、時間和經費為基本向度,使室內學習環境和室外學習環境的配置可整體連貫的一個歷程。五、學習環境規劃的五個向度:(一)冷硬-柔和(Hard-Soft):描述環境的特性冷硬:很難破壞的材料,冷色系的顏色;感覺嚴肅,但有助工作效率。柔和:材質柔軟,色調調和;助於壓力釋放,心情放鬆。(二)開放-封閉(Open-Closed):指器材、儲存、課程、教師行為等對幼兒限制的程度開放:激起創新、創造的挑戰。封閉:適用於講述法之教學,目標較易達成。(三)簡單-複雜(Simple-Complex):描述設備吸引幼兒興趣的方式簡單:適合缺乏經驗或發展較不成熟的幼兒。複雜:減少遊戲的「預期性」,增加挑戰及樂趣。(四)干預/介入-隱退/忽略(Intrusion-Seclusion):係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互動狀況干預/介入:老師給與教材、意見,增加新奇感與強化學習。隱退/忽略:提供獨處、專心思考的機會。(五)低活動性-高活動性(LowMobility-Highmobility):於活動時身體投入的程度低活動性:多為小肌肉、靜態的活動。高活動性:多為大肌肉、動態的活動。六、室內環境(以教室為例)(一)環境內所需的物品依各種不同教學模式而有差異(二)規劃之原則:教育性(Education):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需求、現在的發展狀況及未來的發展需要。探索性(Exploration):提供幼兒在工作或遊戲時更多的自發性及想像性。多樣性(Variation):多樣性的環境設計與教具提供(例如常更換學習區及其內容),多樣化的遊戲方式(例如動靜態的穿插、團體與個別的互換)。可變性(Changeableness):空間的安排可以因幼兒興趣轉變、主題需要而作更換。舒適性(Well-being):材質柔軟、自然光線、柔和色彩。安全性(Safety):建材建物的安全(例如防火)、遊戲器材的安全(例如無尖銳角)、通道的安全(例如無阻礙物)。參與性(Participation):讓幼兒共同參與環境規劃、使用規則建立、及其變更。(三)設計之步驟:目標設定空間的使用對象?老師?幼兒?幾歲的幼兒?不同對象有不同的設計要點及方式。課程目標、主題。教師教學模式及其教學方式(例如傳統?開放?)。幼兒學習方式(視覺或觸覺為主?他律或自律型?)。學習區劃以空間來分,例如室內空間、半室外空間等。以功能來分,例如活動區、觀察區、老師工作區等。以活動來分,例如圖書角、娃娃角、積木角、益智角等。以使用人數來分,例如團討區、個人工作區。空間組構空間的平面配置,包括「界定固定裝置」、「界定活動區域」、及「導引動線設計」。空間的立體配置,包括「幼兒操作帶,120㎝以下,例如塗鴉牆、幼兒置物櫃」、「共同帶,60-150㎝,例如作品展示區」、「成人利用帶,120㎝以上,例如放置較危險物品」、及「天花板,例如可以作垂吊之作品或標示」。情境佈置設備的編配充實-準備很多、合適的東西。環境的柔化佈置-挑選合適的東西,及東西要如何放置。管理的系統建置-放置的東西要如何管理。用後評估期中的使用評估:幼兒使用是否方便、是否符合幼兒興趣與需求、觀察、調整。期末的用後評估:是否達課程目標、幼兒使用次數等狀況統計與敘述。七、室外環境(以遊戲場為例)(一)遊戲之定義:由幼兒內在動機所引起,並因其本身而持續的一種自動自發、自由參與的愉快活動。內在動機:出於幼兒的內心、潛意識,非外人要求。自動自發:幼兒自己選擇、轉換、停止遊戲。自由參與:幼兒進入、退出別人進行的遊戲,或幼兒自組團體遊戲。(二)遊戲之價值與重要性身體方面:促進幼兒大肌肉的發展及其肢體創作、表現。認知方面:思考遊戲方式與內容、創造遊戲角色、判斷是非對錯之仲裁能力。社會能力方面:進入與退出團體、分享、協調、解決問題。人格建立方面:領導者與追隨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