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河大合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感知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欣赏作品,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黄河大合唱》,学生欣赏。(课件1)2、师: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指名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雄壮、高亢、激昂……)3、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4、课文《黄河大合唱》是作者魏钢焰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时而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1)学习生字,读通课文。(2)想想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3)把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写在边上。2、学习生字。(课件2)3、抽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课件3)4、指名反馈: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演出情景:4——9自然段奔赴前线:10——11自然段5、教师小结:课文以歌词引出《黄河大合唱》,引出“我”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时的情景的回忆。先写了演出《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后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三、读想结合,体会磅礴气势(一)教师导读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第4——9自然段,然后选用适当的词语填空。(课件4)(二)体会合唱队的庞大和坚毅1、这是一支怎样的合唱队?(庞大)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3、这还是一支怎样的合唱队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课件5)理解“刀山火海”的意思。4、从从队员们的目光和神情中,你感受到什么?(认真和坚毅)5、教师小结:所以,我们说这是一支——庞大而坚毅的合唱队。(三)体会乐队的奇特1、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奇特)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奇特?3、教师小结:大提琴是……多么艰苦的条件啊,但乐手们仍以满腔的热情演奏着《黄河大合唱》。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四)体会乐曲的磅礴气势1、由这样一支庞大而坚毅的合唱队演唱,由这样一支奇特的乐队演奏的《黄河大合唱》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磅礴、雄浑、高亢激昂……)2、师:作者没有过多的语言直接形容这支乐曲,而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表达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拿起笔画出相关部分,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3、指名反馈,指导朗读。4、读着这些句子,你们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教师小结: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留给我们的震撼。它就像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挡。6、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次体会。四、课堂小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就是《黄河大合唱》,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下节课,让我们走进游击健儿,看看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五、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2、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六、板书设计黄河大合唱一支庞大而坚毅的合唱队奇特的乐队气势磅礴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