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班上课”之反思.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借班上课”之反思.doc

“借班上课”之反思.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借班上课”之反思借班上课”南京市燕子矶中学石骏[内容提要]:本文一吐笔者多年来参加语文教研活动所感,对“借班内容提要]上课”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结合实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即不利于教,不利于学,不利于研。呼吁教研活动要面向全体教师,解决普遍问题,真正让老师们有所收获。笔者自工作以来所参加的语文教研活动大多以公开课为主,受益匪浅,然而有些课听起来实在是一种痛苦,估计施教者也不好受,这其中大多是“借班上课”,施教者往往是全市很优秀的语文教师,课上完了,不了解的老师会嗤之以鼻:这算什么优秀教师?了解的,会为施教者感到遗憾惋惜。每一次活动,组织者可谓尽心尽力,而借班施教者也是煞费苦心,着实不易,然而精心准备的菜谱却无法烹调出精美的菜肴,各校纷至沓来的教师更无法品出其美味。究其原因——“借班”,既是借,被借的就不是自己的;所借又并非物品,而是人,就是物品也需熟悉才会顺手,更何况人呢?“借班上课”既折腾了借者,又折腾了被借者,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不利于教其一,缺乏情感基础。教学过程本是师生沟通的过程,语文教学尤其注重情感的交流,而情感是长期培养起来的,中学生对某学科的喜爱程度往往和任教者密不可分,学生往往因喜爱或崇拜某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情感基础,试问“借班上课”者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与学生达成情感的交流?学生对施教者无法形成认同感,他们的冷淡情绪又会直接感染施教者,从而导致尴尬的局面。曾听过一节市级公开课《我愿意是急流》,这是裴多非的一首爱情诗,教师一开始采用范读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带入情境,应该说这种方法无可厚非,然而当教师富有深情地朗诵之后,学生并未被感染,似乎无动于衷,气氛有些尴尬,学生的兴奋点没有被刺激起来,随后的赏析就像老牛拖破车,有气无力;后来教师结合影片《人到中年》中的片断,试图让学生理解得更加形象,但这在学生中只是引起了一点情绪的波澜,而没能将气氛推向高潮;最后教师又联系《致橡树》进行比较,而学生在朗读此诗时全然没有情感的投入。回顾这节课,设计可谓新颖充实,施教者可谓尽心尽力,然而本应是一篇极富感染力、学生亦感兴趣的诗歌,却教得如此惨淡,是学生的责任,还是老师的责任?都不是,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情感基础,又如何能很好地交流起来呢?试想如果该教师在给自己的学生教这一课,那种因师生间的熟稔和融洽而达成的课堂气氛和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有的施教者很清楚教学需要情感基础,于是在公开课时就刻意地与学生培养感情,甚至到了做作的程度(这亦是不得已而为之)。结果一节课下来,情感基础是有了,但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课堂容量太单薄,这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其二,缺乏针对性。教学讲究因材施教,新课程倡导教师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要,要“备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然而借班上课的“因材”只能是“根据教材”,备课也只能局限于钻研教材,至于所钻研的成果适不适合学生,也只能教了再说。实际情况往往是施教者准备的不合学生口味,学生不领情,以至于施教者疲于引导,无奈之时只能唱独角戏,给面子的学生附和几句,不给面子的一声不吭。听过一节《世间最美的坟墓》,此文很值得揣摩体悟,施教者的设计意图是把赏析落在实处,与高考相结合,这本也无可厚非,然而该班的学生大概基础很好,学习能力也很强,无法适应相对死板的教学设计,结果学生丝毫不领情,任凭施教者如何启发,就是一言不发,最后导致施教者自己布置的问题自己回答。反观此节课,也不能怪教师,他自己的学生可能早已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而且也颇有成效,不然他也不会信心十足地来上这一节课,但是因为借班上课,他无法深入地了解学情,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自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借班上课也有能出彩的,有的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有的是教师随机应变的功夫了得。不过,要以这两点来要求施教者,那就太难为了。不利于学“借班上课”对于教的不利影响,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的效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学习习惯一时间无法转变,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习惯包括听话的习惯,说话的习惯,甚至于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这些,学生和教师都已经达成了默契。而学生遇到一个新老师,首先要熟悉他的说话方式,进而与他的教学方式相磨合,才能很好地加以配合,这样一来,45分钟就耗去差不多一半了,效率可想而知。听过一节省级公开课《今生今世的证据》,施教者力求自己的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设计上注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读者对话。而此班学生大概平时并没有过这方面的学习习惯和经验,遇到这么个“大框框”,一下子无所适从了,其实再细看施教者所提的问题——“本文展示了哪些证据”“为什么说,‘证据’是‘今生今世’的”等等,还是大多数教师平时常用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