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应急反应.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薛宝钗的应急反应.doc

薛宝钗的应急反应.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摘要:《红楼梦》中薛宝钗无意听到两个婢女的悄悄话,情急之中借寻找林黛玉而“金蝉脱壳”,这是宝钗在遭遇突变时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称为“应激”。“应激”情绪状态之下的行为表现与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经验和认知经历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趋吉避凶,化险为夷”是“应激”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原则;反应的“急速性”和取材的“就近性”则是它的两个显著特征。薛宝钗急中生智的脱身之计,就是这种急速的“应激”反应中的“就近取材”,而并非是有意陷害黛玉。关键词:薛宝钗颦儿应激反应急速就近取材《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写道,薛宝钗找寻黛玉不得,回来路上,被一对翩跹起舞的玉色蝴蝶所吸引,在扑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到滴翠亭边,无意中听见亭内两个丫鬟的有关“情爱”的“悄悄话”,吃惊之余不及躲闪,于是,情急之中借寻颦儿而“金蝉脱壳”。对作者曹雪芹的个中情节安排,红学界历来看法不一。“亲黛派”认为,薛宝钗工于心计,既使自己脱了干系,又将无辜的林黛玉扯入嫌疑之中,此一箭双雕之举,表明薛宝钗阴险狠毒;而“亲钗派”则从人物性格入手,极力为宝钗洗刷“罪证”,认为宝钗温顺贤淑,不可能有意陷害人,假借黛玉以自保,实乃情不得已。此中争议的谁是谁非,我们无须褒贬。这里,笔者浅见,薛宝钗的脱身之计,凭个人的好恶,仅仅从其性格特征上作分析,不足以令人信服,还必须运用情感心理学的“应激”原理加以解释。心理学在谈人物的情绪与情感体验时,常提到“应激”的概念。所谓“应激”,是指遭遇危险或出乎意料之时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它包含客观环境和主观反应两个因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小到麻烦琐事大到天灾人祸等突如其来的事件和意想不到的危险时有发生,它要求人们在遇事时,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迅速应付之,这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其外在表现行为就属于应激性行为。这种表现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时常可见,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里,刘备遭遇杀身之险,头脑清醒,巧借惊雷作掩饰,从而蒙骗过关。与此相同,上文所述的薛宝钗,恰逢两难境地,巧使“障眼法”而置身事外,似与“一震之威”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应激”情绪状态下的急中生智的积极的外在行为表现。这种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原则就是“趋吉避凶,化险为夷”,即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能保持清醒冷静,处事不乱,行动有方。否则,就有可能被突然刺激所惊呆,以致陷入混乱之中而手足无措,语无伦次,这种情形从战争影片的逃难场面中可见一斑。在“应激”的情绪状态下,人们的行为表现究竟如何,首先与其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不同的性格与气质,不同的意志水准,其应激性表现行为就当然有所不同,既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亦有“正面交锋”与“迂回化解”之别。薛宝钗的脱身之策,就是一种积极的迂回战术。其实,宝钗大可不必逃避,正面撞见只要不张扬出去就行,但她的性格特点就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面临这种是是非非,她当然不想陷入其中。如果换了王熙凤,她会如何处理呢?从“毒设相思局”和“视毒打下人为家常便饭”等情节来推演,她可能直接站出来当场叱责,甚至大打出手,以惩治这种有失体面的所谓“腐化”行为,因为她是“凤辣子”,是高高在上的主子,她不需要也不可能作遮掩。应激性行为表现还与人的认知经验有一定的关系。经验丰富,即有过某种类似的经历,则其认知的水平就可能高于一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强一些。薛宝钗出身于侯门大户,寄住贾府多年,经历世事较多,对贾府的“多事”与“不净”习以为常,故遇事冷静,处事有方,巧设计谋,迅速脱身。相比之下,身为奴婢的鸳鸯在处理这种“应激”事态时,就不是那么利索了。小说第七十一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鸳鸯神使鬼差地撞见了丫鬟司棋与其表弟潘又安私下幽会,本是很灵巧的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刺激,却变得心神不宁,面红耳赤,结果在司棋的哀求下,屡次承诺为其保守秘密。身陷如此尴尬局面而不能自拔,主要是鸳鸯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致。经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即可看出,薛宝钗的这种“应激”情绪状态之下的“金蝉脱壳”之举,是处理此类事件的上上之策。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薛宝钗为什么要以林黛玉为这个“壳”呢?这要从“应激”的特征谈起了。应激性行为表现有两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其一,反应急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