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考试重点1、山水田园诗:东晋陶渊明开创了对田园风光得描写,谢灵运开创了对山水幽胜得探寻,山水田园诗得题材逐渐进入诗歌领域,在此基础上,谢朓等人进一步丰富了山水诗得内容与写作技巧。初、盛唐,富庶得社会经济与安定得社会环境为唐代士人漫游山水与隐居田园得风气提供了物质条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水田园诗得繁盛。山水田园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得自然风光,诗风清新流丽,境界静谧恬淡。王维、孟浩然就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得代表。2、边塞诗:就是指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得诗歌。文人借用边塞题材以抒发建功立业得抱负,就是从汉末建安时代开始得,南北朝写边塞题材得作品逐渐增多,但大都局限于征人思妇、离愁别怨得表现范围。唐初民族交流与民族战争频繁,不少诗人或因胸怀立功封侯得大志投笔从戎,或因仕途失意到边塞幕府供职,这些经历为唐代边塞诗提供了丰富得创作基础。艺术上,盛唐边塞诗既继承了建安诗“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得风骨,又吸收了六朝善写离愁别怨得长处,形成了悲壮高昂得基调与雄浑开阔得意境。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3、王维、孟浩然山水诗对比:1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得境界与宁静之美,孟浩然得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得生活。2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将随意点染得景物与清淡得情思相融合,无刻画痕迹,比王维得诗更显淳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得境界。王维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得光与色,营造出纯美得诗境。3王维得山居歌咏擅长于表现空山得宁静之美,而孟浩然得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得淡泊纯净之美。4、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1诗歌内容:高适得诗歌在反映现实得深度上有所开拓。诗人常从政治家得角度着笔,将个人得边塞见闻、观察思考与功名志向结合在一起,表达得感情比较复杂。如《燕歌行》既有对男儿横行天下得英雄气概得表彰,也有对征战给人家庭带来痛苦得深切同情。岑参得诗歌则在反映边塞生活得广度上有所开拓。她就是写边塞题材最多得诗人,诗中大量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与士卒劳苦得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得描写题材与内容范围。2艺术风格:高适常采用歌行或长篇咏怀式得五古,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得冷静,但基调就是慷慨昂扬得,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岑参得诗擅用歌行而近似乐府,不用古题而自立新题。将西北得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得语言与艺术手法生动表现出来,具有奇伟壮丽之美。高诗得语言、对仗与声律比较严整;岑诗常杂言偶出,奇偶互见,擅于转韵,表现出奔腾跳跃得气势。5、杜甫沉郁顿挫:杜诗得主要风格就是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达情意深曲蕴藉,回环往复,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得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得表现技巧有关。沉郁顿挫得风格除了保留盛唐诗歌得格局与风骨外,与盛唐诗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得特点已经有了相当程度得背离,这种背离恰恰预示了一种新得诗歌创作倾向得诞生。杜甫就是盛唐得最后一个诗人,也就是中唐得第一个诗人。6、怎样理解杜甫得诗史性质:一、杜诗提供了史得事实。杜甫诗歌许多再现了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史得事实,如《悲陈陶》《收京三首》以及“三吏”、“三别”二、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得生活画面。《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分别描绘了赍志去国之情,吾臣耽乐之失,到家哀苦之感,形象逼真得再现了当时社会风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象得描绘出当时贫富悬殊得社会现实。三、长于叙事1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北征》以作者归途中与回家后得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山河沦落,“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将所见进行细致描写,突出战乱对人得摧残2杜诗叙事,融入强烈得抒情。《羌村三首》中在描绘诗人回家情况后得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强烈得情感,“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客观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得悲苦境况。7、李白诗歌得艺术个性:一、将自我形象寄予诗中白骨成丘山,苍生竞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二、丰富奇特得想象1她善于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得意象,描绘一个瑰丽得理想世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既写梦境,又写仙界,境界神奇,色彩缤纷。2融汇传说、神话,驰骋想象,描写客观世界。如《蜀道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