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首先关注的是自己,他们无私的付出也至少基于这样一个下意识的暗示:我是可以为别人做点什么的,他(她)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可以为别人做点什么呢?因为他(她)首先关注了自己。人们想要把自己表现给大众看,想要获得存在感,告诉大家他们或者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却依然没有放弃生活下去的希望,或者过着优越富裕的生活可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困惑和迷茫,却常常因为觉得自己太渺小,或者深谙社会的冷漠,只能在日记里、空间里进行点到即止的发泄,往往当消极的情绪积累到一定量时,更加强烈和大范围的一种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一个情感的累积点,也是电影想要真正走进观众内心,赢得市场认可,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发挥凸显以人为本理念、维护社会稳定功能的内在述求。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无疑是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典例。一部成本不高的青春爱情电影,稍带文艺范儿,没有豪华大片灿烂炫目的特技,不足以震撼感官,却足以温暖人心。它有来自生活中平凡朴素的味道,有来自朋友间真实热血的友谊,更有来自青春里羞涩甜蜜的回忆。原作者、编剧兼导演的九把刀将他们的青春著述成书,带进电影,借用大众媒介的手段为千千万万经历过和正在经历这种青春的人找到了一个情感的突破口。他们兴奋、流泪、自豪:“这不就是我的青春吗?!我的青春正在被好多人欣赏!”于是,在以九把刀为首的青春宣言人的周围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电影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应下,他们迫不及待要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与别人分享。当电影成为了某一社会群体发泄各种情绪的有力途径,它也在无形中规约了人们的各种行为,这是个人之幸、电影之幸,更是社会之幸。我们说电影要有传播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意识,很多人想必对这样冠冕堂皇的场面话非常不感冒。观众的自我关注、自我述求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电影人的重视和表达不正是这种责任意识的体现吗?我想,观众总不会对着一部真实反映他们生活,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电影味同嚼蜡吧!当然,一部能够引起市场轰动的电影除了内容上乘外,包装炒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容上不精雕细琢,包装再成功,也只是形式主义,最后只能被观众遗弃。《那些年》中男女主人公之间懵懂美好的爱情,一场没有答案,过程却无比精彩的青春,一切简单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还有让我们真心熟悉不禁会心一笑的个性语言,都是那么真实。我想作为观众里的一员,我并不希望自己曾经历过并且非常熟悉的故事被别人描述的黑白颠倒,或者去看电影里的男女主角是如何超越实际而最终在一起的。我只想在电影里看到生活中本该就存在的缺憾和不完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电影同时也是一种商品,逐利是它的本性。作为能够直接参与并影响电影的人有权选择占据市场的绝大多数人的消费心理而设计自己的产品,但一旦定位了某个人群,故事的取材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人群的实际,站在他们的角度说故事、拍电影,观众的自我认同无形中也是对电影的认同。这个人群的心声通过电影表达出来并且还得到了这些人积极的呼应,那么就不仅是收获经济效益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类电影的成功得益于故事的真实和演员的本色演绎。故事的作者或是像九把刀一样奉献自己真实而又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经历,或是像三毛一样穿越大沙漠,勇敢体验生活的人。这样的故事应真切地存在生活中并完整的表现了某一群人的生活状态,是这群人想要告诉这个社会却没有机会表达的。故事的演绎者可能永远不会经历故事里人群的生活,所以他们应该被谨慎的选择,适当的“外包”,以及自觉地体验这种生活。《那些年》吟唱的是青春里最动人的旋律,男女主人公恰如其分的外在,以及略带青涩的演绎正是青春里本该有的年轻人的特性。回归最人性的东西,让观众获得自我认同,进而为各类人群提供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是电影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