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读后感1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一直在共同研读一本名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书。每一句话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的鲜活例子更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了一本指导教学的书的重要性。这本书以真实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为基础,详细探讨了数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应该如何教授。此外,它还介绍了小学阶段可以运用的数学思维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书中强调了研究学生和确定他们学习的'切入点的重要性。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主题、细节和多种角度的分析和诠释。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案例,反映了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本质的深入思考。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9-4=5”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男孩介绍:“我本来有9支铅笔,借给同桌4支,问我还剩几支铅笔?”立刻有小女孩反对:“怎么还是9-4=5,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男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水果,我的是铅笔,铅笔不等于水果。”小女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9-4=5,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可能会简单地回答:“这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需要重复写在黑板上了。”然而,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减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减法其实是一种解决特定问题的数学模型。因此,这位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能想出另外一个例子,用5-2=3来表示吗?”学生们开始思考并互相交流。他们发现,有些事情发生在停车场,而有些则发生在教室里;有些是摘花的情景,而有些则是关于铅笔的。尽管这些事件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可以用5-2=3这个算式来表示。孩子们由此得出了一个重要的领悟:虽然事件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他们感叹算式的神奇之处。学生能够获得这样的领悟,这是教学最出色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在有效地引导“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这取决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在课堂中充满快乐并迸发出无限潜能,一直是我们教育界探索的永恒话题。本书将为您提供全新的引导,帮助您打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成长无限的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读后感2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一直在共读这本书——《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说在了我的心上,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是多么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教学的书啊。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的课堂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读后感3课程改革推进至今,在经过课改初期课堂形式多种多样,课堂热热闹闹,探究有形无实,预设过度等现象之后,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