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文字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作用.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古文字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作用.doc

浅谈古文字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作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古文字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内容提要: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它不仅是语言流传和发展的见证,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文明的写照。本文结合许慎的“六书”理论,论述了古文字在学习汉语中的作用,指出中国文字从上古发展到今天,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字不仅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古文字;六书;文字链条;《说文解字》中图分类号:H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333(2002)06—0062—02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文明的写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字也就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生命力而言,其他文明发源地的文字,如埃及的圣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等都已经淹灭不传,印度的梵文虽然被一些学者研究和使用,但它早已不是社会通用流行的文字,惟独中国的汉字承载中华文明数千年而不衰。那么,汉字何以有如此之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对汉字的发展历程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并且要对中国古文字做一番深入的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掌握了汉字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有了对其起始阶段的掌握,也就拥有了学习和掌握汉语言的密码和钥匙。那么,如何掌握古文字的发展状态,从而有利于汉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呢?古文字是相对今天通用流行的汉字而言的。关于古文字和现代文字的界限,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一致的看法。从广义上说,楷书以前的汉字均可称为古文字。但是从文字的形体特点考察,古文字应该是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等。而汉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对象不外乎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其中文字是最基本的内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今天的许多汉字已经很难探究到它的本来意义了,但是通过对这些字最初的形体结构进行一番分析,就很容易把握它的原始面貌,进而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东汉时期著名的古文经学家许慎将汉字的结构规律总结为“六书”理论。虽然许慎的解释存在不少缺陷,但直到今天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汉语言学仍有重要影响。其实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文字可以对许氏的“六书”理论进行印证。商代早期陶文中的“止”字,画做一个人的“脚”形,明显像足趾形,五个脚趾画得维妙维肖,这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到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止”只剩下三个脚趾了,字的形体结构倾向线条化,看起来更加美观。又如“目”字,甲骨文直接画成人的眼睛形状,人们一看到该字,就能认出它是人的眼睛。同时代的许多字,如牛、羊、马等,也都画成其原貌,基本上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从而体现出象形字的特征。指事字是在象形造字法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时,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添符号用做提示的方法,以创造出新的汉字。郭沫若先生说:“中国文字起源应当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指事字应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于省吾先生认为指事字可以立为一类。l2j我们认为古文字中是有指事字的,并且可能产生在象形字之后,是象形字的一个分支。如“本”和“末”字,都是在象形字“木”的下、上各加一个标记符号,变成另外两个意义的字,以指明树干和树梢的所在。又如“刃”字,是在象形字“刀”的刃部加一个“点”,用以指明刀的刃部所在。这些指事符号不是独立的字,没有具体的意义。会意字是象形字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字体结构,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部首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字。当人们看到这些字的形体时,虽然不一定认识,但马上会联想到现时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某些意义。如“并”字,甲骨文中是两个象形的“人”并列在一起,表示并排的意思。又如“祭”字,甲骨文写成一只手抓着一块血淋淋的肉放到贡案上,表示祭祀的动作。这些汉字如果单纯从今天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很难看出它们是会意字。形声字的出现是古代文字由表意向表音发展的一个巨大飞跃。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的比例已经占到总字数的百分之二十。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录的近一万个汉字中,形声字占到百分之八十。这也是中国汉字发展日益成熟的有力证据。如“星”字,早期甲骨文用两个或三个像星状的圆圈表示。到晚期甲骨文,在下面添加了一个声符“生”字。又如“齿”字,甲骨文画成非常逼真的牙齿形状。到战国文字,“齿”字由图画变成了线条,且在上面添加了一个声符“止”。可见,这种在象形字上加声符的造字方法弥补了象形、指事造字法的局限性。它与假借方法共同构成古汉字的两条长臂,不仅可以伸向语言的各个角落,而且有比较灵活的应变能力。直到今天,中国汉字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是依靠这种巧妙造字方法的功能。对于假借字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前半句是指日常用语中的某个词,在书面上尚无代表它的字;后半句是指根据此字的声,以寄托新的意义。上古时期,由于文字尚不成熟,出现较多的假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