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书法史浅谈学院:园艺学院专业:果树学学号:1130305007姓名:李安玉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也是世界优秀艺术门类之一。中国书法从殷商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先秦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出于对书法的狂热爱好,本文就中国书法演变历程作一浅显概述,本人学艺不精,期望更多的朋友们能够传承国粹,将中国书法发扬光大。关键字:中国书法;甲骨文;隶书;楷书;行书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也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它的存在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再到金文、小篆、汉隶、草书、楷书、行书等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产生出新的字体,在长期的书写和线条变化中不断地加以美化,终于使它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门类,就是当今的书法。一、书法史的开端——甲骨文“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为我国商代的占卜文字,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最早发现于殷商时期,它可以算是书法艺术史的开端。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构造已相当完备,其中重要的是象形和指事,用约定俗成的符号表现出实物的特征,多用尖锐的刀具刻成,有先书后刀和以刀为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从书法角度看,甲骨文书法已具备了用笔(刀)、结体、章法三大要素。在笔法上,甲骨卜辞有些是先写后刻的,因此真人刻写甲骨时使用的工具是笔和刀。从用刀上看,线条犀利挺直、瘦劲峭拔,筋骨分明,饱满而有张力,其刻法也不拘一格,体现了古人对线条极强的把握能力。结字方面,甲骨文字型总体上偏于瘦长,结构均衡对称而又变化多姿,为后来篆书、楷书的结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章法上,甲骨文基本上是随骨片之形状、大小取势,而其行款也很严谨,大多为竖行排列,竖行到底后,或向左或向右另起一行,与后世的书写行款基本相同,仅个别处稍有差异。布局疏散而错落有致,工整而又严谨端庄,有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之美。二、走向线条的表现——金文“金文”是指镌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它起源于殷、商,盛行于西周。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到了周代,钟和鼎在各种有铭文的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力象征,故后人又把金文称为“钟鼎文”。由于金文多在模板上写刻后浇铸,工艺复杂,其笔画特征显然不同于甲骨文。笔画上,线条饱满丰腴,点画既丰满又柔韧,较多的保留了在模板上文字书写的笔意。结体端庄,富有装饰性。章法方面,金文行款以竖列直书、自右向左行书,行文追求统一、对称的意识,比甲骨文更加端庄稳定,体势恢宏。三、古文字书法的最后一种——小篆小篆也叫“秦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全面推行小篆,这种文字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经过丞相李斯等人的规范整理后在秦代流行开来。秦代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规则整齐,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和印章中,从秦始皇东巡时所到的泰山、琅琊、会稽之处所立的刻石可以看出,该文字结体匀称,偏旁部首基本固定,笔法圆转通畅,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婉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在章法上有行有列,森严有度,行间字距各有规范。秦代刻石,作为中国古文字的最后一种,对后世书法字体的嬗变具有重要意义。四、书法的嬗变——隶书所谓“隶变”,是指篆书转变到隶书过程中,通过快写、省略、合并部首等方式,改变和简化原有的篆书结构和用笔方式,在变化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被普遍应用。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秦代末年至西汉初年,隶书迅速发展,并替代了小篆的官方文字地位,从汉武帝时代起至东汉末年,可称为汉隶时期。汉隶,现今古文字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又称其为“八分”,也称为“分书”,其特征是“波挑”。汉隶的成熟,就笔法而言,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在风格上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变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五、最简约的书体——草书草书,隶变的产物之一,形成于汉代,成熟于魏晋,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字体,虽较隶书简约,但仍带有“波挑”,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之变体。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所创,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及历代书家皆善草书。“今草”与“章草”的不同之处在于:章草字字独立,是隶书速写而成;而今草则省去隶书的“波挑”,上下相连,是速写章草而成,写法更加简捷明快。“狂草”的得名据传是由于张旭,他每次作书前,多饮酒引发情绪,或借助自然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