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专题八 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3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模块二 专题八 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ppt

模块二专题八建国以来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演变.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理框架·抓要点][关键信息]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从1953年开始,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2.1956年我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文革”中,国民经济遭到重大损失。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随后在城市展开,并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5.在改革同时,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明考点·知考情]1.结合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史实,总结党在加强执政能力上的贡献与创举。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今天我们党和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提供的经验、教训。3.结合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等热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史实,理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线索。4.将本考点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进行横向联系,如从世界现代化建设的三种经济模式角度考查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贡献;将本考点与中共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进行纵向联系,考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5.从整体史观视角,考查中共探索与当时国际形势的关系、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比较。6.从热点看,改革开放是历年高考试题的长效热点,高考试题一般从成就的角度要求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前瞻性,理解当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正确性。一、过渡时期1.1949~1952年(1)政策初步好转: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根本好转:土地改革的完成;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2)成就: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1953~1956年(1)政策: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超额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二、全面建设时期1.政策(1)1956~1957年的正确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要求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2)1957~1960年的失误:总路线→“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1960~1966年的调整:“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2.成就(1)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建成兰新、包兰铁路。(2)尖端科技方面: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结晶牛胰岛素。三、“文革”时期1.政策(1)“文革”中,“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动荡与破坏。(2)“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进行经济整顿,使国民经济局部恢复。2.成就:建成成昆、湘黔铁路及南京长江大桥和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四、新时期1.政策(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改革开放。(2)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战略部署。(3)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成就(1)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2)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促进社会综合改革进一步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三次调整1.第一次(1)时间:1949~1978年。(2)体制: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3)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缺乏建设经验,“左”倾错误的影响等。(4)影响:初期曾起过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弊端百出。2.第二次(1)时间:1978~1992年。(2)体制: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3)原因:吸取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影响等。(4)影响:解放了生产力,成效显著,举世瞩目。3.第三次(1)时间:1992年至今。(2)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原因:重新认识国情,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邓小平正确领导的推动等。(4)影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我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