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單元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專題二戲劇的演變140在電影、電視出現之前,戲劇一直是人們非常重要的娛樂活動,中國的傳統戲劇因普遍與樂曲結合,故又稱為「戲曲」。從宋元時代的雜劇開始,戲曲的演變日趨成熟,不但曲目豐富,也陸續出現不少著名的劇作家。在戲曲發展的過程中,各地都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風格,下迄清朝,終於在北京形成了近代中國戲曲的重要代表──京劇。一、中國戲劇的起源從遠古到唐,中國的樂曲大部分與舞蹈緊密結合在一起,中國古老的戲劇之所以稱為「戲曲」,正因為其與音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中國戲劇是一種音樂化的戲劇,傳統的音樂、歌舞、滑稽戲和曲藝說唱,在中國戲劇形成的過程中十分重要。歌舞通常依賴於樂曲,曲藝中也多包括彈唱部分,因此「曲」在戲劇中的地位至關重要,這是中國戲劇後來被稱為「戲曲」的重要原因。戲劇除了文學上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它已發展為一種由說唱、表演、音樂、舞蹈相結合的藝術,儘管戲劇以文學劇本為內容,卻通過音樂、舞蹈、唱腔來表演,所以它實際上並不以文學內容而是以藝術形式取勝。所以中國戲劇在演出形式上有它的特點,即熔歌、舞、樂、優於一爐,並講究說、唱、唸、做(表情動作)並重(圖4.2.1)。中國早在戰國時期,藝人們就靠表演雜耍和舞蹈取悅宮廷。唐以前的中國戲曲有兩大淵源,一是俳優演出,二是歌舞演出。俳優演出以詼諧弄嘲、逗人笑樂為主,有譏諷時弊的優良傳統。至唐朝時發展為「參軍戲」,又名「弄參軍」(圖4.2.2),一般是兩個演員表演,有點類似現代的相聲。在歌舞演出方面,其中有的和雜技相結合,在漢朝時被視為「百戲」的一種。二、市民階層與戲曲的興起141宋元時代,由於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在新興的商業城市中出現了市民階層,迎合市民口味的城市文化遂得以興起。在汴梁(今開封)、臨安(今杭州)等城市,出現了固定的演出場所──瓦子,這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瓦肆中的「勾欄」(圖4.2.3)同時上演各種娛樂節目,如雜劇、說唱、皮影、角觝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撩亂。藝人們的表演內容多取材於男女情愛故事和歷史傳說,但也不乏滑稽有趣或道德說教的內容,豐富了當時的城市生活。市民階層的興起及其追求故事情節的審美口味,使得短於敘事而長於抒情的舞蹈日趨式微。到了宋朝,投合市民口味的說唱藝術便應運而生。其實說唱藝術在漢唐時已發其端,如敦煌變文實際上就是一種通俗的說唱文本。市民愛聽的說唱故事加上舞蹈、扮演,在宋朝發展出有複雜情節的戲劇,由於唱的成分較重,便稱為戲曲。戲曲的熱潮由城市帶起,深入到鄉間大大小小的村落。每年農閒的節慶,鄉人就請來戲班臨時搭臺演出,有些戲一連演上十天半月,成為樸實鄉村生活的重要娛樂活動,大人小孩都期盼這個熱鬧日子的來臨。三、雜劇與南戲中國戲劇的最初形式是宋元雜劇。宋、元時期,北方有雜劇,南方有南戲。唐朝的參軍戲至宋朝演變為雜劇(圖4.2.4),在宋雜劇中,主要的角色仍是兩人,此外還動動腦你看過野臺戲的表演嗎(如歌仔戲與布袋戲)?為什麼現在看到野臺戲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補給站宋朝民間演雜劇的地方叫「瓦子」,表演者統稱「路歧人」。他們如就地賣藝,則叫「作場」。作場的地方如果設有布棚,就叫「看棚」。看棚中的表演區用欄杆隔起來,就叫「勾欄」。變文是一種唐朝民間說唱的文學作品。佛教徒為了講經和宣傳教義,採用了說唱體的文學形式,簡稱為「變」或「轉變」。表演時,邊說唱故事,邊展示圖畫,其畫稱「變相」,其辭便稱為「變文」。題材多為佛經故事,也有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增加了扮演婦女的「裝旦」一角。同時與劇情有關的物件也可拿出場來表演,這是中國戲劇中使用「砌末」(即道具)的開始。宋朝雜劇已有了固定的表演程式,一般分三個部分:艷段、雜扮、正雜劇。艷段接近講唱文學,表演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故事;雜扮較接近滑稽表演、雜耍、雜技等。艷段和雜扮的主要作用在吸引觀眾,正雜劇則表演比較複雜的主要故事情節。宋雜劇兼含音樂、歌唱、舞蹈、表演、說白五種藝術因素,在宋朝已經成為各種藝術之首(圖4.2.5)。當時北方的金朝,則把雜劇叫作「院本」(圖4.2.6),然名異實同,故近代也稱之為「宋金雜劇」。142南宋時,在溫州地區還產生了一種「南戲」。南戲又稱「南曲戲文」、「戲文」,產生於北宋末年,發源於浙江溫州(永嘉)一帶。最初的南戲僅是一些民間歌舞小戲,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將歌舞戲、滑稽戲融為一體,形成了唱、念、做、舞並用的戲曲模式。溫州地方本來就有一些故事性的歌謠小曲,路歧人用這種唱腔結合雜劇形式進行表演,這便是南戲。南戲與金元雜劇分別在南北發展,各以杭州、大都為中心。四、元曲的成就由隋唐到宋元,隨著市井生活的活躍,民間文化也日益蓬勃。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元雜劇的出現(圖4.2.7),是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發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