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国中将刘懋政故居故居民国时,党集又出了一位民国中将——刘懋政。他传奇的一生,虽然从这个不大村子里的破落家庭中发迹,却完成了从绿林好汉到民国中将的转变。南昌起义使得刘懋政这位清朝巡防营统领一转身变成了国民中将,但使他成名的却是那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当案件终结时他深感政坛中尔虞我诈的黑暗,毅然称病回到党集老家,逝于故乡,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刘懋政的义举避免了南昌人民流血牺牲,保住了辛亥革命的有生力量,刘义士成了辛亥革命中将,他后来在处理临城蓝铁皮列车遭劫案中表现优异,中将加一级,但其尸骨却在十年浩劫中平坟时当然无存,悲哉!悲哉!南昌光复前夕,满清江西巡抚冯汝骙见南昌革命势力高涨,驻南昌的新军也受同盟会、共进会的影响,很不稳定,急调刘懋政率上饶巡防营4000官兵赶来南昌维持秩序和镇压革命。10月31日,即南昌光复的当晚,刘懋政率部到达南昌郊区铜元厂。同盟会员彭程万和俞应麓连夜赶往刘懋政部大营,对刘晓以大义,劝其率部反正。刘懋政见清廷大势已去,随即向革命党人投诚,率部参加了革命,为南昌顺利光复做出了贡献。南昌光复后,起义的新军和革命党人推举原新军第27协协统吴介璋任江西军政府都督。随后起义和反正的新军各部改编,刘懋政仍任巡防营统领。11月12日,刘懋政与第五十五标标统冯嗣鸿等拥戴革命党人彭程万继任都督。彭程万继任都督后,应武昌、南京前线的请求,派五十五标改编的江西混成协协统冯翤鸿率部援鄂,同时将刘懋政率领的上饶巡防营和奉命北伐的部分赣南巡防营部队改编为江西第2协,由刘懋政率军支援南京。刘部后来又加入了李烈钧的赣皖联军,随李烈钧援皖、援鄂。1012年12月,刘懋政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陆军少将衔。1913年9月1日又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23年4月3日,授刘懋政陆军中将,并调陆军部任顾问。在陆军部期间(1923年5月),刘懋政作为国务总理张绍曾的代表参与了震惊全国的临城劫车案谈判。席卷江西的辛亥风云推翻二百六十多年的最后封建王朝,血洒二次革命唱悲歌■164年前,英国人用罪恶的鸦片撬开了中国大清王朝闭锁的大门,在惶惶中,昏庸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系岌岌可危的皇权,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在60年的血雨腥风中,终于陷入“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的重度危机。目睹日月之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疾风中高扬“共和”大旗,引领万众志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迎着炮火硝烟勇往直前。由此,1906年赣湘边境的萍乡、浏阳、醴陵反清武装起义,拉开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序幕。用头颅和热血谱写中国近代史光辉的亿万豪杰,奋七尺之躯,狂飙6年,颠覆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辛亥革命中,风气刚劲,人知礼节的江西也风云四起,狂风助着湖口“二次革命”之火势,激荡着“四万万同胞”之心。聆窗听雨追往昔,百年之后猛回头,记者全然被这场源于江西的中国革命风暴所震撼。蔡绍南衔命暗筹划廖淑宝首义举大旗在“八一起义”贺龙指挥部旧址的小楼里,窗外墙壁上的爬山虎在滴滴答答的雨中,越发显得青绿。闻着茶香,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娓娓描述起激奋中国的江西辛亥风雷。1905年,俄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次年春夏,在日本东京的中国同盟会总部内,会员、留日学生刘道一、蔡绍南草草收拾了行囊后,与孙中山等人惜别。两人踌躇满志地赶到湖南,立刻按同盟会计划联络旧式会党,欲掀起一场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赣湘两地,蔡绍南看见百年难遇的洪水肆虐,浮尸饿殍随处可见,不禁泪染衣襟,铁心要在中国掀起一场风暴。1906年,设在南昌皇殿侧的秘密反帝反清组织易知社抓住法国神父王安之杀死南昌知县江召棠一案(南昌教案),猛烈抨击清廷,在赣鄱大地掀起一场反帝运动。由于与同盟会黄兴久有联系,易知社社员纷纷加入了同盟会。同年,受孙中山之命,江西清江县人黄格鸥从日本回到南昌,在赐福巷成立了同盟会江西支部。当时,清廷在江西组织新军,不少同盟会员逐渐渗透其中,为推翻清廷埋下伏兵。正当同盟会在江西广播革命种子时,蔡绍南来到江西萍乡上栗市(今上栗县),在“全胜纸笔店”的掩护下,把萍浏醴的哥老会和武术师会联成“六龙山洪江会”,总部设在三县交界处的麻石。这年中秋,麻石设台演戏,不少洪江会会员混在其中,引起三县官吏的怀疑。于是,清廷的巡防营张牙舞爪冲散社戏,大肆捕杀会员,武装起义顿时如箭在弦上,引弓待发。12月3日,蔡绍南从上海赶到萍乡,蔡绍南在上栗市高家台召开第四次秘密紧急会议。油灯下,蔡绍南对着来自萍浏醴的各会党代表说:“清廷鞑虏已是洋人列国的家奴,鞑虏将国人的权利献给邻邦,坐食同胞血膏,我等应兴讨罪之师,为中华民国政府洒尽一腔热血。”众人闻言,早已群情激昂。但是,一部分人认为现时军械不足,又与在长沙的刘道一失去了联系,不如“稍缓以后待援”起义。谁知,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