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曹操和诸葛亮谁更厉害曹操和诸葛亮谁更厉害年少时,觉得诸葛亮比曹操强,因为那时将“三国”当神话史诗看;稍微成熟点,多读点书,多做点事,觉得曹操比诸葛亮强,因为过惯了考核的日子,习惯了用实际成绩来衡量才能的工作模式,老曹做出来的成绩就量化角度而言,当然比阿亮的大;再入中年,忽然又觉得诸葛亮了不起,知道客观大势未必跟着人的才能走,在容忍失败的同时,不去轻易否定一个人的才能,因为在胜败的后面还有三个字——不容易。成功者不容易,失败者也不容易。实力悬殊阶段夺取1%的份额也是一种胜利如果进行量化考察,曹操的成绩单绝对比诸葛亮的漂亮。很简单,曹操的公司比诸葛亮经营的公司大,而且这是曹操亲手打造出来的。虽然说在纷纭竞争的尽头,天下只剩下三大公司:曹魏、东吴和蜀汉。但名额不等于份额,不是说你有一个名额,就一定有三分之一的份额。三足鼎立,这三只足的大小粗细是不相等的,因此这鼎也不是平衡的。还是看大数据吧,无论从基本盘的大小、资源的占有量还是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来观察,曹魏公司占据了天下的十分之九以上。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的份额,你们东吴公司和蜀汉公司各自去分吧。更何况在剩下的一成份额中,蜀汉公司又占劣势。当时的战略分析家,东吴的大学者张俨就做过数据分析:蜀汉公司的综合实力只有曹魏公司的九分之一。事实上,这九分之一都已经算是夸大了。这样一来,拿曹魏公司的九成与蜀汉公司的不足一成来比,那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不过,这怨得了诸葛经理吗?大数据的对比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层面,我们要有动态的眼光。我们将对比的眼光集中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后。那时,曹老板已经是北方巨无霸公司的老大,虽然借的是汉献帝的壳,但公司实体是曹家的,公司骨干也是曹家的。当时的诸葛亮呢,还是一个无任何编制的毛头小伙子,在草庐里搞了个画饼式的策划:三分论。一时找不到风投,只有落魄的刘老板廉价投资他的策划。如果将曹老板比作比尔·盖茨,将诸葛同学比作街头开家小软件公司的小年青,还真不算过分。所以,这两个人存在一个时间差,老曹是大咖时,阿亮还是一颗咖啡豆,皇叔公司也就是个小公号。一个已经成熟,一个还在成长,真是不好比。面对大咖,刘玄德这个小号和阿亮这颗小咖啡豆的才华,不在于击垮强大的竞争对手——说老曹是竞争对手都算是在抬举皇叔公司了——而在于趁着大咖一个趔趄之际,从他手里抢粉丝、抢份额。而且,能在残酷的吞并行动中生存下来,并一点点扩大自己,就已经算是胜利了。因此,不要去比较54岁的老曹与28岁的阿亮谁更强,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比较五百强老板和街头小公司老板,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曹大咖成功吞并了皇叔集团和东吴公司,不算他能,这是他应该的。反之,如果小公司在老曹这一轮吞并中活了下来,还能从大咖嘴里抢过来百分之一乃至百分之零点一的市场份额,例如荆州,就算是小公司的'大胜利,这就是诸葛亮、孙权、周瑜的能。中小公司的大胜不等于巨无霸公司的大败,但巨无霸公司的小败,则会成就中小公司的大胜。掉了百分之一的份额,最多做个检讨,少点奖金,但中小公司则是捡到了大馅饼。基本盘不同,角色不同,使命不同,诸葛亮和老曹不好比,那时的他只演好中小公司策划的角色就算不错了。诸葛亮竞争相持阶段不是所有的大咖都能横行无敌等到诸葛亮熬成大咖的时候,曹操、刘备、袁绍他们这些大咖都已经陨落。从战略角度而言,三大公司进入相持竞争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难以再产生竞争上的奇迹。三大公司都已经成熟,虽然有大小强弱的区别,但是在稳固度上,是没有区别的。想要在市场占有份额上有大的改变,几乎不可能。诸葛大咖就碰在这个卡上了。曹大咖、刘大咖和孙大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一次富有创意的带有冒险意义的行动,就能大大改变格局。诸如火烧乌巢、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等,就让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老曹在北方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竞争相持时期是再也不会有了。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人就评价诸葛亮的北伐“无尺寸之功”,但其实这位经营奇才进行过很多技术上的更新,比如设计制造连弩、木牛流马,改善八阵图,《三国志》里都夸诸葛经理“性长巧思”。可惜的是,那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诸葛经理再怎么有能耐,再怎么有竞争意识,也还是走不出竞争相持阶段的闷局。三大公司基本上还是绕着原来占有的份额走。不只是诸葛亮如此,司马懿也是如此,天才陆逊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坚守一种静态的竞争局面。同样是大咖,碰上不同的时代,一个精彩纷呈,一个枯燥乏味,不是才华的问题,而是客观局面使然。因为当时的三大公司,在管理水准和发展频率上都基本相当,都无底可抄。诸葛亮是个有长远格局观的经理人,他屡出祁山的竞争举